社區書記民情日記
社區書記民情日記1
20xx年秋,組織委派我到寶豐鎮任扶貧片長、石䃥村任第一書記。帶著組織的重托和群眾的期盼,本人躊躇滿志地馱著鋪蓋卷兒住進了聯系村,按照組織要求,信息到一線去采集,呼聲到一線去傾聽,問題到一線去發現,作風到一線去檢驗,事業在一線去創造,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貧工作中,今摘錄幾篇民情日記與大家分享。
又見炊煙。(20xx年11月10日星期二)一大早我在駐點村搭伙農戶家吃了一碗面條,便和村書記一起入戶走訪。正值秋天,鄉村略顯蕭索,下鄉走訪倒是好時節,到農戶家主人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扇風納涼,從村委會出發,十多分鐘翻過一座小山,便來到小地名叫李四彎的4組,在入口處向前一望,全組有五六十戶人家,房屋全坐落在如倒“U”形的山彎中,姓李的大約有四十多戶,故稱“李四彎”。正是做早飯時間,山彎中炊煙裊裊,此情此景讓人不禁想起鄧麗君演唱的《又見炊煙》:“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那場面有詩情,也有畫意,詩情畫意雖然美麗,但讓我想到這里的村民都還是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瞬間有些心思重重和沉甸甸的感覺,也想起于謙“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的詩句,但愿扶貧干部都能以此詩共勉。
又見油燈。(20xx年4月5日星期二)上午九點多鐘,我和村干部在養殖大戶陳三山的放養場了解養殖情況,該戶放養了20多頭牛,200多只羊,1000多只雞,在當地是個致富帶頭人,自己買有一輛三輪車,可給牲口拉些草料,山場比較大,完全可以滿足牲口的喂養,正在與養殖戶交談時,有村民打來電話:“請干部迅速到岳家坪院子來,不搞快點兒有可能要出人命”。接到電話我與村干部就從山上往出事地點跑,十幾分鐘趕到事發地,發現院子大岸邊砍倒了一棵碗口粗的樹,一老人坐在即將要掉向岸下的樹上,岸有十幾米高,有一村民還蹬著一棵樹全力拉住坐在樹上的人。問明緣由,乃是坐在樹上的人認為,砍樹的人沒有經過他同意就砍自家樹,不給說法就與樹一同掉下石岸相威脅,僵持不下,有村民怕出事報告給村干部。救人要緊,保證給他個滿意解決,樹上的人才下來,因為是個老人,我便送他回家,順便到他家看看,走進屋里,房頂破了個洞,能從堂屋直接看到天空,地上有個破盆,估計是下雨接漏水用的,用一貧如洗形容毫不為過,走進里屋,有一個破灶,被煙熏的四周黢黑,還有一個板凳支著幾塊木板子一頭,另一頭用土坯墊著,算是個床,墻上掛著兩個煤油燈,通過了解老人長期獨自在家,有一個孩子因家里窮,多年沒回過家了,當時村里通電因交不上入戶費,就沒能用上電,每年家里除開吃鹽要用錢,買兩斤柴油照明外就沒其它開銷,我不禁問道:“兩斤柴油夠用嗎”?回答是:“還用不完,天黑就睡了,天亮就起床下地了”。又問道:“想通上電嗎?”“他說不想,這樣怪省錢,通電還麻煩”!其實,我想主人是用不起電,他沒有經濟來源,自己解決溫飽都很吃力,看著他的生活狀況,心里有一種莫名的酸楚,自己也是農村出來的,那種窘境和無奈不是所有人都能體會得深刻!好在該戶被評為易地搬遷戶,建房、通水、通電他自己不用操心了,想到此處,由衷的為貧困戶感謝我黨的英明和精準扶貧的好政策!也與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想法強烈共鳴!
又蹲茅房。(20xx年6月7日星期二)早晨六點多鐘,接到水務局干部電話,他們七點鐘從縣城出發到駐點村勘測安全飲水工程取水點,我和村上干部八點鐘便到勘測點等待,客人沒到之前,我便在附近走訪幾戶,走訪過程中有些內急,屋場邊有茅房一座,別致的有些像藝術品——頂尖底圓像個圓錐體,外圍用麥草編織,內墻用樹干和竹片固定,走進茅房,需要低著頭佝僂著身子,糞池就是個泥坑,搭腳的地方使用幾根花栗樹棒子橫斷在坑沿上,踩上去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覺,情急的時候顧不上那么多,蹲下便發現頭頂上有飛沫直往下飄,瞇著眼觀察是蜂子啃咬茅房頂上的樹散落的樹沫,周圍夜蚊子對來人圍攻偷襲,讓人防不勝防,此種環境不宜久留,便倉促了事,沖出茅房長出一口氣,這種情境我小時候經歷過,20多年沒遇到過這樣的茅房和感受,我是偶爾經歷一次,而住在此地的群眾常年如此生活,我再次深刻認識到“精準扶貧”一定要精準的現實意義及深遠意義,也感受到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和我們肩上的責任。我相信,隨著扶貧工作縱深推進,我們的鄉村定會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作為黨員干部,無論居于何職,都要經常深入基層走訪群眾了解民情,都要經常想一想在我們手上干成了哪些實事,是不是做到了恪盡職守,怎么才能不辜負組織和人民寄予的厚望。我想,只要我們對事業負責、對群眾負責,做到“身”入基層,“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夠在服務百姓上做出成績,在發展富民上做出貢獻。
社區書記民情日記2
“民情日記”是 “第一書記”的“大事記”,它記下的不僅僅是社區的繁雜瑣事,記下的更是百姓的冷暖。心系群眾所需,揣摩群眾情緒,傾聽群眾呼聲,理解群眾心愿,“第一書記”要把社區的大事小事記在本上、記在心里、落實到行動。
在一條山鎮北關社區,有一位受人尊敬的社區書記,居民們一提起她,就有說不完的故事。她以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工作,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她尊老愛幼、團結同志、待人熱情,有著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她關心群眾,為人樸實,待人和藹,能與居民打成一片,一心想著為居民服務。她就是今年榮獲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的北關社區黨總支書記胡。
胡自20xx年任社區黨總支書記以來,積極帶領社區廣大黨員和全體干部為居民辦好事、做實事,3年來,她幾乎年年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個人”,所在社區也被授予“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充分就業社區”等榮譽稱號。
胡在剛調入北關社區工作時,分管的是黨務工作和安全生產、綜治維穩、計劃生育等工作,面對新的社區,陌生的環境是工作的一大阻力。40多歲的她,憑借一腔熱血,克服各種困難,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入戶走訪了北關社區的270多名黨員和560戶低保戶,并對下崗失業人員及商業網點進行全面統計,全部計入她的“民情日記”中,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記記載了社區變化的點點滴滴。
以前,北關社區上訪多發頻發;現在,小矛盾不出院落,大糾紛不出社區。這種和諧的良好局面都歸功于胡常年走家串戶,記錄民情日記的好習慣。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她白天忙于工作沒有時間,只得利用晚上抄寫學習筆記,并針對北關社區下崗職工多,低保戶多的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對特困家庭及時調整了保障標準。
以黨員教育抓基層黨建
作為一名基層社區書記,胡為干好基層黨建工作,想了很多辦法。針對北關社區黨員人數多,結構復雜,離退休黨員多且年齡偏大的實際,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認真聽取黨員意見和建議,對常年不參加組織生活會和繳納黨費的黨員,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思想教育,使得他們重新回到了組織中。為了解決黨員活動場地問題,在社區開展在職黨員雙重管理活動之際,她主動與社區幫建單位、小區物業協商溝通,為社區黨員搭建了三個集中活動場所。同時在社區發動黨員、青年志愿者、社會組織成立了社區文化宣傳隊、黨員互助小組、鄰里矛盾糾紛調解小組等,創新組織生活模式,使得黨組織的凝聚力得到加強。
平時,她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強化個人政治素養。她認為,良好的政治素養和親民愛民的職業道德是做好社區工作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培養社區干部,構建一支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社區管理隊伍。在她的帶動下,社區建立班子成員聯系社區群眾的工作制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把為民解憂落到了實處。在發揮黨員模范作用方面,她積極組織開展“黨員奉獻責任區”“黨員先鋒崗”創建活動,并在廣大黨員中開展了當好一名評議員,帶好一片居民院,幫扶一家困難戶,獻一技之長,作一份奉獻的“五個一”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調動和激發了社區黨員的積極性,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
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多年來,胡始終不渝堅持為居民服務。她對大家說:“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社區工作者就是為居民服務的”。她始終將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每天來到社區除了處理正常事務,多數時間都深入居民家中,耐心地聽取居民意見。街巷樓宇之間,總能看到她入戶走訪的身影;逢年過節,她都要到居民區里轉轉,看看有什么需要干的活;跟老人們聊聊家常,看看有什么需要處理的事。社區的修橋補路、疏通下水、救災搶險、矛盾糾紛,她都能身臨一線,就這樣度過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
社區孤寡老人邊俊花80多歲了,無人照顧,她每月都會抽出業余時間登門看望老人,和老人拉家常了解老人的實際情況,并組織社區志愿者為老人打掃衛生、洗衣被、理發,過年過節還帶領黨總支成員給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老人一說起胡書記就淚流滿面,“雖然我有兒,但失散多年,多虧了社區胡書記多年的照顧,她比我親孩子還親”。
胡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贏得了社區群眾的廣泛信賴和一致好評。她始終本著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最根本的出發點,以一顆赤誠之心書寫著一名黨務工作者在社區的榮光和精彩,為基層黨組織在居民心中樹起了一面光輝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