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qū)居委會民情日記范文三篇
篇一
針對轄區(qū)老年人多、離退休人員多、空巢老人多、下崗失業(yè)人員多、低保人員多的狀況,今年5月,段塘街道在全區(qū)首先推出了“社區(qū)民情日記”,其中包括困難戶名冊、殘疾人名冊等13項分類臺賬和5項動態(tài)信息記錄,并且規(guī)定每個社工每星期走訪居民住戶不少于4次,以及時掌握居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還設置了“社工民情日記”回音箱,分別安裝在居民樓內,每天開箱收集意見,并記錄到“社區(qū)民情日記”中,經社區(qū)匯總后,以書面的形式提交街道有關部門研究解決。每月將破解的難題在社區(qū)宣傳櫥窗進行公示,向居民進行反饋,構筑起民聲“回音壁”。
“社區(qū)民情日記”推行5個月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街道通過“民情日記”的渠道,共掌握各類難點問題13件,破解13件,完成率為100%,群眾滿意率達98%。其中協(xié)調解決了水庫移民、寧興物流公司噪音擾民、針織廠排放污水、非法茶水房、違章搭建等問題,還改建、新建了118個垃圾房,改建和新建公廁17座。
通過“社區(qū)民情日記”從“記”到“辦”的全過程,社區(qū)干部的工作作風也得到了明顯轉變,推進了和諧社區(qū)的建設。各社區(qū)相繼建立了“康乃馨”、“鄰里守望”等志愿者隊伍,對空巢老人進行“一對一”幫扶;積極組織下崗失業(yè)人員參加就業(yè)指導和技能培訓,聯(lián)系用工單位推薦就業(yè)崗位,已幫助706名下崗失業(yè)人員實現(xiàn)了再就業(yè)。
篇二
“劉主任,我房子的問題解決了,謝謝你們!”昨下午,江北區(qū)石馬河街道瑜康社區(qū),居民王月森專程向工作人員致謝。原來,困擾老王家?guī)啄甑南滤绬栴}被寫進社區(qū)“民情日記”,經社區(qū)努力很快得到解決。
王月森家住明瑜恒康小區(qū),兩年前開始,下水道常被堵,后來發(fā)現(xiàn)是房子下水管太小需更換。但要從樓上向下?lián)Q水管,涉及家庭多,十分麻煩,問題一直也沒能解決。
前幾天,水管又堵了。老王聽說社區(qū)有個“民情日記本”,專門記錄生活中的事情,便去社區(qū)反映。沒過兩天,社區(qū)就派人上門把困擾許久的問題解決了。
從20xx年9月開始實行的“民情日記”,已記下厚厚一本,本子已翻得脫頁。第一項是明瑜恒康127-2-1的低保戶王婆婆反映的記錄。她認為水電費幾個月累積收取,單次繳費過高,難以承受,希望按月收取。不久她的建議得到采納。
“民情日記”大多記錄居民們咨詢政策、法律知識,反映家庭矛盾或鄰里糾紛,以及生活困難尋求幫助等內容。劉主任介紹,社區(qū)工作者每天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及時閱讀這些意見,盡快為居民解決。同時社區(qū)還推出焦點公示欄,把居民需要了解,或得到解決的信息,及時公布在社區(qū)的公共宣傳欄內。
昨下午,社區(qū)居民呂子玉和一位朋友來到公示欄前查看信息。她說:“我們反映的很多問題都能解決,比較實在。”
篇三
早早起床,吃完早餐后,我和鎮(zhèn)干部肖磊來到東麗村二組村民周秀琴、周艷紅姊妹倆家。一到達目的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十幾名村民正穿梭在田間地頭,忙碌采摘一串串黑木耳。見到周秀琴、周艷紅姊妹倆以后,我說:“你們姐妹倆地栽黑木耳產業(yè)做的很出色,我們是慕名而來學習取經地”。周秀琴卻幽默地說:“這幾天,正值三夏農忙,全村人整天忙碌在田間地頭。我們全家人也不能閑著呀!不然我們吃啥、穿啥?餓著了、凍著了那還不要緊,要是讓全村人說我們好逸惡勞那可就糟了呦”。我開玩笑說:“我們接到群眾舉報,指責你們不好好種糧食,卻栽種袋料黑木耳,1畝地年收入達好幾萬元,讓他們看著眼紅。我們就為此事,專門來走訪調查的”。一番幽默的簡短對話,頓時讓全場人開懷大笑。
我們和周家姐妹姊妹深入交流、攀談,了解到她們姊妹倆于20xx年就外出學習地栽黑木耳技術。學業(yè)歸來后,她們自己就開始做實驗,學種植,完全掌握栽種技術之后,她們于去年種植了24000袋地栽黑木耳,純利潤達4萬余元。于是,今年就擴大規(guī)模,栽種了6萬袋,預計純利潤能達12萬余元。介紹到這里,她們專門把我們帶領到2樓的陽臺上,指著不遠處黑木耳栽種區(qū)域對我們說:“這幾天,正逢下了幾場大雨,6萬黑木耳菌袋全部結出了菌耳,從這個角度看去,那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然后我們又詳細詢問了地栽黑木耳生產過程及市場銷路情況。
25歲的周艷紅很靦腆地回答道:“經過這幾年的經驗積累,我們已經完全掌握了地栽黑木耳生產技術,成活率達95%以上。我們已和漢中、廣元等地的客商簽訂了長期購銷合同,我們在銷路上一點都不發(fā)愁。我來為大家算一筆賬:種植1畝地糧食,就拿的年景計算,全年純收入不超過3000元,但栽種1畝地黑木耳,純利潤達2萬余元,是種植糧食的6倍多。在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適應地栽黑木耳生長,這個產業(yè)的的確確是一項發(fā)家致富的好項目。從廟子嶺搬到東麗新村后,我和姐姐有一個愿望:就是希望在我們的帶動下,能有更多的父老鄉(xiāng)親加入栽種黑木耳行列,我們愿意為他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和父老鄉(xiāng)親一起發(fā)家致富”。周艷紅一番樸實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在場人的心。
返回途中,我被周家姐妹的思想和認識所感染。駐村入戶走訪的這些日子,也更深刻的認識到科學指導、科學發(fā)展對農村經濟提升的幫助。所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今后基層工作中,我要俯下身子,成為群眾中的一員,將日日瑣碎的工作長期的堅持下去,更加熱愛基層,真正架好群眾和干部的連心橋,也讓自己的青春在基層中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