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入戶民情日記【三篇】
篇一
到這里工作近二個多月了,前期的走訪入戶、了解民情民意已經結束。今天一大早起來,曲組長說:“入戶工作已近完成,接下來就是轉入實施幫扶階段。這幾天一直沒下雨,天天忙著防火了,今天要不我們去慰問下梁存林吧,順便把大米和面給他送過去。”我們一致同意,洗刷了下,簡單吃口早點,拎上東西向他家走去。說起我們要慰問的梁存林今年66歲,個頭有1米八.他飽經風霜的臉上,布滿了深深的皺紋,兩只小小的眼睛擠得瞇成了一條縫,像樹皮一樣粗糙的大手,厚重而笨拙。乍一看很是魁梧的一農民,卻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他妻子孫萬蓮,今年63歲,個頭還真估不出來,因為她成天盤腿坐在炕上常年不能動,,一級殘疾的她幾乎生活不能自理。老倆口雖然有二兒子一女兒,但都在外地,一年回不了兩次家。孩子們都生活一般,也照顧不上老倆口。梁存林自己也種了4畝地,加上倆人的低保,每年收入也就不到4000元,基本都吃藥了,生活非常困難。 走到觀音堂村最北邊,拐進村里最后一條小巷,住在巷子處的就是他家。進入院門,映入眼簾的是他那破爛不堪的無間正房,西面有一間土坯小房,屋頂雜草叢生。院內沒有任何家禽,整個院落顯得空曠蕭條而缺乏生氣。透過窗戶一眼望到炕上坐著的就是他媳婦,只見她看到我們嘴角抽動幾下,隨后梁存林便出門迎接我們的到來。進入堂屋,走過簡陋的伙房,正南盤著陳舊的大炕,對面擺放著2個大紅柜,也是家中的家具。紅柜上方墻上貼著2副年畫,畫旁邊是他們倆口的老照片。空曠簡陋的家此時顯得格外凈。
曲組長對老倆口進行了慰問,并說明了來意,梁存林妻子此刻異常激動,眼中含滿了淚水,口中不斷地對黨表示感謝,對政府表示感謝,對我們工作組表示感謝。曲組長再次對梁存林妻子進行了安慰,并告訴他們我們工作組會隨時隨刻他們解決困難并留下了幫扶聯系卡。在老倆口的再次感激與送別下我們離開了他家。
在回去的路上,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想著梁存林那蹣跚的背影,回想他妻子的一雙渴望的眼神,回想著那個毫無生氣的院落,我們頓感肩上負擔的沉重。在如今改革開放的今天,這樣的人家卻顯得與時代是那么的格格不入,緣于他們的落后,更多的是緣于他們的貧困。而能改變這一切的正是我們當前的任務與責任。試想,我們還有多少需要被幫助的人們,還有多少像他們一樣守護在不為人知的角落的人們。想到這,我的心很重很重,我下定決心盡自己所能地去幫助他們,改變他們。
抬起頭來,望著回去的路,感覺好長好長
篇二
根據工作日志安排,我們今天的主要工作是慰問特困戶和老黨員。上午8:00鎮黨委副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田先桃將車開到學校,帶上我們三人和慰問的大米、食用油就向楊家灣村進發。
車子在滿目瘡痍的雁熊公路上顛簸40多分鐘后,我們在楊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楊明安同志家門前下車。在楊書記的帶領下,我們扛上米,提起油一起去慰問特困戶。
首先,我們來到的是二組特困戶郭團員家。戶主郭團員今年81歲,體弱多病,妻子啞吧,78歲,女兒由于大腦不很好使,加上不務正業,至今35歲仍待字閨中。
郭家由于家庭困難,加上與村里電工因用電糾分,已被電工停電兩年。第一次走訪時,我們了解這個情況后,立即與村支部書記一起找電工張國平和郭同富共同協商,免去了以前欠下的電費,當場接通電源,確定電表起始刻度,并約定以前的電費既往不究,從今天開始,用多少電,交多少費。今天,郭同富老人一見到我們,就拉著田書記的手,感激不盡,看到我們又為他們送來米和油,更是熱淚盈眶:“感謝共產黨,感謝工作組。你們不僅為我們申張了正義,還為我們帶來了光明,送來了米和油,讓我們再次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接下來,我們慰問了二組特困戶郭團員、三組特困戶楊中發,走訪看望了四組老黨員老干部許還清,許太來和養鴨專業戶許漢平。
這次慰問,雖然東西不多,但大家都非常感激。他們都認為:我們工作組這次進村入戶,是在真正深入農戶了解民情,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并說從中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并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篇三
我沒有什么下鄉經驗,但我認為,精準扶貧、不落一人。要堅持以人為本、實事求是,進一步摸清貧困底數,把貧困原因搞清楚、分析透,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不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
來到貧困戶吳光順家,映入眼簾的是陳舊破爛的土木房,屋前的空地上曬著剛采回來的玉米,堂屋就是一間黃泥巴屋。屋里雜物很多,原始的火坑、老式的黑白電視,沒有一樣像樣的家具。吳光順全家三口人,老伴50多歲,兒子30多了還沒有成家立業。我們詳細詢問了他家的經濟收入、生產生活等情況。他說:“這里交通不便,種的農作物想要換成錢就得上坡下嶺往集鎮上背,來回三四個小時,夠折騰的,我們多希望政府能幫我們把公路修好擴寬。”經過溝通了解,我們工作隊商量著制定了幫扶計劃,并鼓勵他說:“從今以后,咱們就是親戚,要常聯系,有困難就打電話,我們會盡努力幫助你們。相信經過幾年努力,你們定會過上好日子的。同時,我們也會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爭取把公路擴寬”。
隨后,我們又陸續走訪了幾戶貧困戶,從山上回到住處已是下午6點多,我們每人炒了份雞蛋飯,也許是太餓了,全都吃了個精光。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著白天走訪的情況,心中泛起無限的感慨:山里人貧困的狀況絕非是坐在辦公室里就能夠想象的,不親臨現場又怎能感覺到山里人那種淳樸、厚道呢?
在走訪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讓人心酸的故事,深山里村民們的所思、所想、所盼,那淳樸的表情、質樸的語言、簡樸的方式,都讓我感概萬千。
回來的路上,我們還在討論,如何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如何讓他們過得更好?
走訪雖然只是一種形式,但走訪的過程卻是實實在在的,它的意義不僅僅是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而是一次鍛煉和情感體驗,更是與貧困戶心與心的碰撞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