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技監局考察民情日記三篇
篇一
今天一大早,青墻組組長趕來村民委反映,該組的機站馬達昨晚被盜。這已經是通元村發生的第4起機站被盜事件。目前正是農田灌溉時節,機站馬達被盜,給村民灌溉帶來極大的不便,也給村經濟帶來不小的損失。據了解,這樣的盜竊事件每年都要發生數起。不僅是機站,田間電線也是時常失竊的對象,今年已累計被盜電線3公里左右。
在氣憤之余細細想來,田間設施被盜頻頻發生不是偶然現象。除了通元村位于通元集鎮旁,外來人員聚集,人員狀況復雜等因素外,管理缺位是主要原因。
1、 田間設施管理。目前田間設施基本處于脫管狀態,除了農田灌溉時由指定放水員前去放水外,日常僅是鐵將軍把門,很少有人查看,這對于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的機站來說,無疑是一種放任的狀態,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2 、外來人員管理。目前通元村集聚外來人員500多戶,加之附近通元集鎮外來人員,數量極其可觀。對于如此多的外來人員,管理確實是個突出問題。除了部分企業對其職工僅限于生活上的管理以外,絕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日益壯大的“拾荒”隊伍和未落實工作的外來人員成為了主要的社會不安定因素。
3 、廢品收購管理。目前通元村附近廢品收購站有3家,目前對于廢品回收管理處于脫節狀態,缺少了部門直接管理,一些收購站很大程度上已經演變成了銷贓的主要渠道。暢通的銷贓渠道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盜竊行為的發生。
為防止通元村類似盜竊行為的發生,作為村民委應該積極行動起來,通過自身努力和有關部門的配合,限度的做好防范工作。
1 、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對機站實行改建,封死不必要的窗戶,并加固或改建門窗。對于馬達實行防盜加固或采取用時安裝停用拆卸的流動管理方式,也可在機房加裝防盜報警器,增強防盜性。
2 、加強隊伍建設。由村民委在每個村組,組織有嘗或義務的群眾聯防小組,開展白天和夜間巡邏,減少盜竊的犯罪機率。
3 、加強外來人員管理。落實招工企業,房屋出租戶對職工和租房戶的監督和管理,暢通舉報渠道,通過公安、聯防等部門、組織的不定期上門檢查和村民的監督,提高違法案件破獲率。
4 、加強廢品回收站管理。公安、工商等部門開展不定期上門檢查,對于無照經營的,堅決予以取締;對于有照經營的,進行規范管理,簽定責任狀;對于違法經營的,取消經營資格,并及時進行查處。
篇二
今天是農歷年二十七,再過兩天就是大年三十。家家都忙碌著準備過年,村里熱鬧起來。我站在村委會門囗,看著匆匆而過的村民和不時傳來的打趣聲、嬉笑聲,為村民能過個祥和、快樂的春節而高興,尤其是返鄉務工人員的歸來使這個僻遠、沉寂的山村充滿活力,真讓人興奮。我興奮著同時也思考著:
農業產業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選擇適當的產業發展模式,是建設小康社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證。如何幫助**村找出一個符合**村實際情況的產業發展道路,是我所焦慮的問題。
經過40余天對192戶村民走訪了解,**村基本情況為:**村屬石芫鄉較僻山村,全村共10個村民小組,散落在前后相距6公里的狹長山谷中,全村共有農戶246戶,人口1150人,其中勞力461人,常年在縣域外務工人員276人,占總勞力59%,在村外縣域內務工人員118人,占總勞力25%,外出務工人員合計394人,占勞力總數461人的85%,村里常住人口基本為留守老人和兒童。村現有農田555畝,山地11800畝,全年人均收入1400元左右,主要為外出務工人員寄回收入。村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蔬菜和少量甜葉菊,山地主要為工業林業及少量油茶、毛竹,農產品主要為自產自用,商品活動較少。**村主要矛盾在于留村勞力太少,勞力缺乏成為產業發展和結構...
篇三
起床鬧鐘把我叫醒了,窗外透出光亮,這是我們第六組在桑植縣瑞塔鋪鎮鳥兒嶺村“進村入戶”的第二天。
站在戶主劉老師的院子里,享受著鄉村早晨的寧靜。從這里可以看到整個村落,蜿蜒的水泥路伸展到各家各戶,村民大都住上了樓房,院前的一幢新房已經建好了第一層,這是劉老師的女兒女婿用打工賺來的錢修建的,計劃修建三層,兩個剛成年的兒子一人一半,他們建好房子以后,繼續回福建打工。回想起昨晚劉老師說十年前修房子時,建筑材料全靠馬隊馱運,使我對“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有了更深切的認識。
今天,村干部將陪同我們訪問貧困戶,我有些疑惑:“這里條件很好呀,怎么也有貧困戶呢?”陳支書告訴我,村里有幾戶孤寡老人,因為家里沒有勞動力,還是很貧窮的。我們步行到了今天訪問的第一戶,這是一棟原來六、七十時代的老木房子,木質窗格鏤空著“卐”字格,窗格中央位置是一顆五角星,木房子一排四間,彰顯著當年的些許輝煌,而如今,它趴在一片磚瓦洋房中卻顯得格外寒酸。房檐下,雜亂堆放著幾只南瓜、一堆紅薯,還有一架許久未用了的石磨,懸掛著的竹竿上晾曬著幾件已經洗得褪了色的衣服。交談中,我們了解到,戶主張奶奶已經82歲了,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丈夫早年去世,與至今尚未成家的弱智兒子相依為
命,現在主要生活來源是家里不多的田地,自己的農村社保和來自各方面的救濟。了解到情況后,幾位同學紛紛慷慨解囊,為老人捐了幾百元錢,讓老人家添點御寒衣被,買些生活日用品。對于我們送上的慰問金,戶主的兒子一直不好意思接,村支書才把慰問金放到了他的手里。
第二戶貧困戶是82歲的王奶奶,兒子早逝,王奶奶身體倒還健朗,耳聰目明,生活基本能夠處理。交談的過程中,一直向我們道謝,念叨著我們的到來,讓她感到了后輩的溫情。當我們和王奶奶合影的時候,王奶奶說她的舊帽子不好看,堅持要摘下帽子才和我們一起照相,好可愛的一位老奶奶!陸續又去了兩家貧困戶,都是因為年老無子、身體殘障方面的原因致貧,我們為貧困戶都送上了慰問金,錢不多,希望能表達我們的一份心意,體現社會的溫情。
整個走訪花了近三個小時,一路上,我們談到現在的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農村留守老人越來越多,很多老人面臨著負擔重、收入低、精神生活單調、家庭氛圍缺失、醫療保障不足、安全隱患多等等問題。
在鳥兒嶺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領到55元的農村養老保險,可以享受鄉鎮醫院住院全免費的農村合作醫療,鎮里也正在修建敬老院,這些舉措,讓我們看到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正
在慢慢解決,我相信,通過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實現農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