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記走訪記錄四篇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篇一】
20xx年4月16日 星期一 多云
今天,我開始了“串門行動”。走在李家村平坦的村路上,不時碰到在路邊聊天的村民,他們很熱情的和我打招呼。經過上一次義診活動,村里有不少人已經認識我了。走進孫福聚和孫叢木的家,坐在他們的炕頭上,面對面的交流。從個人經歷到家長里短,從以前的困難境遇到如今的幸福生活,我們無話不談。我深切地體會到,他們“傾訴”的意愿很強烈,愿意和第一書記交流,敞開心扉互相溝通,即使是第一次見面,也毫無陌生感。在孫福聚家,孫大叔把自己希望能辦退休的事向我反映,我一一記下。孫叢木是村里的低保戶,本人二級殘疾。我見他時,他正坐在輪椅上。不大的小院里也是一片狼籍,屋內擺放著一些雜物。雖然每月能及時領到低保金,但如果遇到生病,生活會更加拮據。孫叢木的妻子金大娘則是一邊說話,一邊掉眼淚。我對金大娘進行了安慰,希望他對生活充滿信心。我對孫大爺反映的問題也一一作了記錄,幫他向有關部門咨詢一下有關政策。
希望自己能為他們做點事.........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篇二】
20xx年4月24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我們起得非常早,洗漱之后來到村外的小道上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沒走多遠就聽到村支書家門口有人在喧鬧,簡永宏說:“是不是村民為拉電有什么意見在支書家找事?”。于是我們便往回轉,這時村支書家門口的人越來越多,經過細聽后才知道是村里好多莊稼發生了病蟲害。于是我決定和村支書、村主任一塊到麥地里看個明白。一看果真如此,大部分麥子不同程度受害。小麥正在揚花,如果不及時處理,今年就會減產。村民說:“往年也見過鬧蟲害,但沒有今年這么厲害,玉米和小麥同時受害還沒遇見過”。村主任說:“我們先跟鎮上和鎮農技站聯系,讓他們來鑒定一下,大家先不要著急,該拉電的繼續拉電,不能都在這里說,不要影響電網改造工程,電力部門同志事情也很多,不能耽誤工期”。我們回到村支書家開了個簡單的會議,決定由村支書張少明負責與鎮上聯系,解決病蟲害問題;由村主任李端峰負責帶領村民繼續搞電網改造工程。
眼看就要收獲莊稼了,可是因蟲害將要面臨絕收,看著農民沮喪的神情,我心里也十分焦急。于是我趕緊給所長打了個電話,讓他找一下縣農業局,一是讓他們提供技術指導,二是看農業局能否減免一些藥品費用,三是看所里能否幫助解決一些病蟲害防治資金。中午11時,鎮政府領導和農技站同志趕到了村里,到田間仔細查看病蟲害情況后,立即向縣農業局反映了有關情況。經過鎮政府和我們運管所的積極協調,下午3時縣農業局和鎮農技站同志拉著藥品來到寬坪村,并在村支書門口當場宣布:農業局這次提供的藥品不收費,隨后還支援噴霧器。頓時,村上群眾樂開了花。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篇三】
20xx年4月23日 星期一 晴
今天早8時我開車前往十里坪鎮寬坪村,10時整趕到村部。剛一下車,周圍村民知道我們是包扶單位的,趕緊跑過來和我們交談起來,我問:“現在自來水和電網改造開始了嗎?”老黨員李庚生說“自來水和水窖設計好了,還沒開始動工;電網改造工程中電桿已栽好,正在架線,電表和入戶線已買回來了,估計再有20天就差不多了”。就在這時村主任李端峰趕回家了,經過簡單的寒暄后,我和單位一塊兒下來的簡永宏與村主任就一起加入到架設電網的隊伍中。
民情日記走訪記錄【篇四】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社區工作量大繁雜。為了讓廣大居委會工作人員身在崗、心到位,真正“身”入居民,龍鼎山莊社區管委會的領導推行了《民情日記》制度,要求社區工作人員在走訪群眾時,民情日記隨身攜帶、隨時記錄,對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及時整理、及時匯報、及時解決,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要做到“居民情況一口清、特殊群體一口清、骨干對象一口清”,能夠當時解決的必須當時解決并記入日記;不能當時解決的也要記入日記,社區能解決的社區解決,社區不能解決的向上級政府或部門匯報。
幾年來,社區工作人員的《民情日記》加在一起達到幾十萬字,《民情日記》成為工作人員連民心、聽民聲、解民憂的新的有效載體。家住社區D區的老人王濤因病一條腿截肢,生活不能自理,這是一個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軍人,可是自從生病后心情壓抑,有時總愛和老伴發脾氣,社區的工作人員在走訪過程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將老人的情況記在了《民情日記》里,也記在了心上。先后為老人申請了提鞋器和輪椅,以此來方便老人出行,還經常組織志愿者到老人家里幫助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陪老人聊天,讓老人時刻記著黨和社區沒有忘記他。家住B區的任喜財、曾秀芬老倆口都是黨員,是一個祖孫三代同堂的五口人之家,在走訪中工作人員發現曾秀芬老人沒有工作,她的腳因為糖尿病而潰爛行走不便,她的兒媳沒有工作,孫女正在上大學,在社區的幫助下,先后向區委組織部為其申請幫扶款3000余元,社區主任梅莉莉還與其結成了幫扶對子,經常她們家中走訪看望,了解老人的生活情況,實實在在的幫助他們解決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難。
龍鼎山莊社區的《民情日記》不僅記錄問題、解決問題,也在潛移默化地向群眾釋放善意,讓社區工作人員時刻以居民利益為上,有效的提高了她們為居民辦事的效率,提高了居民群眾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理解度和信任度,更有效激發了群眾反映社區情況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