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日記:關于學習力的學習心得
前段時間,在研究興趣的驅動下,報了一系列學習力、專注力的課程,學著學著,開始焦慮起來,里面講到的許多問題,竟然女兒桐桐身上都是存在著的,尤其是空間感、視聽覺辨別能力和知覺轉換能力,一下子變得有點沮喪,回想這些年的養育,很多心思都放在了她的心理建設上,對于學習這類相對功利的東西,一直沒怎么上心,一來總覺得自己和她爸爸學業上還算成功,再怎么地她也不會差,爆發只是早晚的事情,二來雖然她基本沒怎么考過第一,頂多來個總分第二名,為娘的還是有點滿意,不想為了多拿幾分就讓她死學課本甚至題海戰術,寧愿拿這些時間用來戶外活動、手工什么的。這樣下來,她在學習上一直不算多出眾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有點吊兒郎當,但從未想到會在這方面出現讓人擔心的問題,然而,一邊學習一邊對照的時候,問題就那么赤裸裸地被發現了,同時涌上心頭的還有對教養疏漏的挫敗感,那種感覺,就像當年學習心理咨詢時,每次看到量表案例什么的都不由自主地對號入座、然后恐慌的經歷。
當然恐慌不是辦法,行動才是問題的解決之策,于是開始果斷跟著老師訓練,好在,幾經坎坷與反復,小家伙由最初的新奇、期盼,到有點逆反、膩歪,再到媽媽想辦法調整后她的重新習慣、樂在其中,一個多月就這樣飛速過去了,訓練材料做完一批又一批,訓練的成效也逐步開始顯現,最明顯的感覺,就是對學習的積極性增加了,雖然考前還是不會主動復習,但媽媽稍微一提醒,就會投入復習,而且效率很高,專注力也有所提高,玩和學習之間的切換順暢了,有時候剛剛戶外活動回來就能沉在學習中,不像以前那樣容易討價還價,用沙漏計時做作業,25分鐘停下,玩5分鐘,到了時間很快就能切換到學習狀態。寫字不容易累了,寫的也好看點了。也喜歡利用碎片時間學習了,比如扎小辮子時聽英語音頻什么的。也許一時還不能在學習成績上體現出來,但媽媽相信,訓練游戲一直做下去,終有一天,小家伙會形成越來越好的學習習慣的。
雖然訓練還在繼續,進步沒有止境,但看到信心的媽媽再回頭看當初的焦慮時,忽然有點釋然呵,知識果然是魔咒,當你解開它的時候,它就不能再繼續局限你!
因為最近經常在微博里分享學習力的內容和打卡,經常有網友留言咨詢,現在就結合這些問題分享一下學習體會和自己的反思:
1、因為每個人的感統都不可能是絕對完美的,總會有點學習力的問題,不要太焦慮,即使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也不用太自責,沒有絕對完美的孩子,也沒有絕對完美的教養,發現了,就是進步。
2、雖然問題比較普遍,但是可以提升的,年齡越小,訓練效果越明顯呵,桐桐雖然已經到了提升效果只有“60-70%”的年齡,還是可以看到效果的,12歲之前,效果都可以預期,12歲之后可能事倍功半,但還是會有效果。
3、學習力的訓練也不是什么全新的內容,很多游戲其實我們從小就陪孩子做的,比如迷宮、拼圖之類的,只是我們給孩子做的時候,因為腦子里沒有學習力養成這個概念,缺少一種自覺意識而已,相對來說就難以有系統、針對性的方案,這類課程,其實就是給家長一種學習力培養的自覺意識,然后給家長一些判斷孩子薄弱環節所在的方法和訓練對策,同時通過群友和老師的互動給大家一種堅持訓練的氛圍、釋疑解惑、分享資料信息的平臺,讓操作變得更可持續更容易,反過來說,如果大家有足夠的執行力,看了書就能自行判斷孩子的問題所在,又有信心堅持帶孩子訓練半年以上,自己買書看也可以,我是因為看書發現記不住,又沒有足夠獨立的判斷力和執行力才上課的。
4、這類學習訓練,不是速成的,雖然我在微博上才打卡8天,實際上訓練已經開始1個月出頭啦。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訓練幾天就會有成效,這些成效都是我最近才慢慢感覺出來的;
5、學習力、專注力是密切相關的,但我學的兩個課程,是不同的體系,也不是同一個老師教的,我感覺下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感統訓練則是二者的基礎。
時間關系,暫時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