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民情日記范文精選
篇一
自4月8日正式下隊駐村以來,通過半個月的入戶走訪調查,我和曙光同志深深感到,這個看起來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至今還生活著相當一部分因貧困而十分可憐的村民,單身漢、殘疾人、五保戶等困難群眾每個團寨隨處可見,父子光棍、兄弟單身不在少數,“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養鴨換幾個油鹽錢”,這是老黃沖村的傳統民謠,同時也是這里人民生活現狀的一個真實寫照。
老黃沖窮,窮就窮在:一是地處湘黔邊界的大山溝,村內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村里沒有主導產業,沒有集體經濟,土地全是“雞窩地、巴掌田”。二是村里人才嚴重匱乏,剩下了一支“386199部隊”。村里沒有衛生室,沒有學校,教育、醫療、衛生水平嚴重落后,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20xx年底全村共出了6名大學生。三是因病因災喪失勞動力致貧較多。姚茂德兄弟、姚兵、袁波、吳敬標等殘疾青壯年的因殘致貧原因,空怕不能只歸咎于意外。四是村集體和家庭負債較多。通過工作隊近半月時間的調查摸底,一組組數據令人觸目驚心、悲涼不已。老黃沖村轄10個村民小組,182戶,721人。有貧困戶34戶143人;低保戶31戶40人;殘疾人22人;五保戶10人。農民年人均純收入1550元,村里沒有結過婚的光棍漢就有36人,還有因老婆離異、死亡、和離家出走的單身近30人。走進每一個寨子,看到這些老、弱、病、殘的人們住著低矮、潮濕的木房子,吃著咸菜過著原始的生活,回到村部想起他們,淚水情不自禁的在眼睛里打轉,貧困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苦!
貧窮的老黃沖,也有很多當今世界漸漸失去的財富。老黃沖村的生態環境很好,森林覆蓋面積達80%,水資源非常豐富,山間溪流河道密布,村內到處都有泉眼流出清澈甘甜的泉水。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嘩,沒有工廠、沒有煙囪,這里的人們每天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喝著天然的山泉水,吃著自己種的糧食和果蔬。男人們放牛、耕田、砍柴,喝著自釀的侗藏米酒是那么的愜意;女人們采茶、編織、種菜,節日來臨時穿上民族服裝唱著山歌,跳著侗舞是那么的風情。村里這一派原生態的景象和我們這些喝著自來水、被鋼筋水泥包裹著和生活在霧霾、噪音之中的城里人相比是不是很富有呢?
如何幫助老黃沖村充分發揮自身資源,盡快改變貧窮的面貌,是擺在我們工作隊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和責任!
篇二
今天把楊國珍送上火車去看病;貋砗,坐在房間,不由得想起這家子咋個辦?她這次去住院做心臟手術花銷絕不是個小數目,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呀!
先說說這家3口人,男主人袁國華,51歲,老實憨厚,個子不高,皮膚黝黑,從他滿臉皺紋中就能看出他經歷的滄桑和疾苦。女主人楊國珍,48歲,體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顧一個生活不能自理坐著輪椅的殘疾弱智兒子。第一次來到他家,因房子漏雨,袁國華正在屋頂上撿瓦,女主人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一進屋我們在他家里仔細的看了一圈,石頭墻、泥巴地,窗戶上沒有玻璃用廢舊的農膜閉著,屋面漏雨房間里到處都用塑料布隔著,用硬紙板隔出的幾個房間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衣物都是用紙箱紙盒裝著,電飯煲是家里的電器。楊國珍扶著兒子的輪椅向我們講述了家里的情況,家中種的二畝四分地以及他和兒子2個人的低保金是他家的主要經濟來源,丈夫因沒有文化、沒有手藝只能在村子附近干點粗重零活補貼家用。自己有風濕性心臟病不能下冷水和做重力活。家中三個人穿的衣服基本上是遠房親戚給的,她現在身上穿的衣服是當年結婚時的嫁妝已經穿了20多年。
但是命運偏偏不眷顧這樣一個貧困的家庭,7月初楊國珍的心臟病又犯了,在鎮醫院住院期間,老公袁國華因為要照顧家里的殘疾兒子,沒有交通工具的他只能每天步行帶著飯菜翻山越嶺的到鎮醫院照顧妻子,來回三趟便是二十幾公里。因鎮里醫院醫療條件有限,住了一個星期病情沒有好轉只能轉到縣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治療,屋漏偏逢連夜雨,經縣醫院檢查,她的心臟已經腫大出血,必須盡快去北京做手術,不然性命難保。醫生講做這樣一個手術至少需要十幾萬元,當時聽到消息的我們也是一聲長嘆,兩眼淚花。經工作隊和村里人的勸說,救人要緊,接近崩潰的丈夫又找上所有的親戚朋友借了幾萬元,今天我們懷著憐惜和沉痛的心情把楊國珍送上了去北京的火車。除了獻上一點愛心之外我們只能在家里為她祈福,愿上天能保佑她平安、順利。
扶貧讓我鍛煉了自己,洗禮了靈魂。看到了貧困家庭的疾苦,真正懂得了“珍惜”二字的含義。生活在城市中過著幸福生活的我們要怎么做呢?把握當下,感恩父母,感恩單位,好好珍惜美好的生活和健康的身體!
篇三
清晨,我和同事來到城關鎮楊家橋村,走訪貧困戶戶王亞芳家,初冬的清晨,刮著陣陣冷風,街上的行人都緊緊地裹著防寒服,白楊樹上的枯葉搖來搖去,實在招架不住的便隨風飄下來。
一路走來,來到一座普通的農家院落前,老遠就傳來狗叫聲。院落側面是搭建的簡易豬圈,墻體很破舊,旁邊拴著一條大狗。一位中年婦女聽見狗叫,從豬圈里探出頭來,穿著很簡樸,她一邊拍打著身上的柴草,一邊熱情地招呼我們進院,院落雖然不大,但看起來房子是新建的,墻面雖然沒有粉刷,但院子打掃的非常干凈。
進屋后,她殷勤地把我們讓到炕沿上坐下,雖然屋里生了火,但感覺沒有單位上那么暖和,我打量著房間,屋里簡樸而整潔,爐面擦的烏黑發亮,墻壁上貼滿了孩子們的獎狀,她忙著泡茶,還端來了黃亮黃亮的炕饃饃,她的熱情讓我們有點不安,我們喝著熱茶聊了起來。從談話中我們了解到,她家有4.5畝地,小二層上下十間房屋是去年通過棚戶區改造項目新建的,大約有130平方米,但由于資金問題,房子至今沒有裝潢,家里只擺了幾件過時的家私,但搽的很亮。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女兒在上高三,兒子上五年級,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讀書,學習也都很好,她告訴我“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要不然我這么的個眼睛,真的就不知道怎么過了”,從她的話語中我才知道,她得的是眼疾,視力很差,常年靠一些眼藥水和藥物來維持視力。
看著墻上的全家福,我就詢問了家里的主要資金來源情況,她說“那是孩子的爸爸,是個焊工,但是常年身體也不好,家里的資金來源就全靠他了”,她語氣很平和,但也充滿了無奈,像在訴說柴米油鹽瑣事,我聽了心里一震,在農村,供養兩個學生上學,尤其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都有這樣那樣的疾病,這其中有多少常人無法忍受的辛酸、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苦難。
提到她有什么困難要我們解決時,她搖了搖頭,一句話也沒說。但我心里清楚,她與我們素不相識,她不想拖累任何人。我們講清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目的后,她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想修2棟養殖暖棚,養些羊,供孩子們讀書,但是沒有本錢修建和養殖,我告訴她修建養殖暖棚的一些惠農政策,支持她通過精準扶貧額貸款養羊,供孩子上學,等孩子有工作了,很快就會脫貧。
這回入戶,使我真正理解了精準扶貧工作的現實意義,在農村,有很多農戶想發展,能發展,但是由于受種種條件限制而依然生活貧困,真的需要我們幫扶。精準扶貧工作為干部提供了平臺,架起了干群之間的橋梁,讓我們感受群眾生活,傾聽群眾心聲,了解群眾需求。
此時此刻,我真切體會到王亞芳了渴望致富的心情,我也能感受到她不甘向生活屈服的力量,我相信在致富前行的道路上,只需我們扶助一把,她會借力用力,使家庭很快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