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干部民情日記
工商干部民情日記【篇一】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駐村已兩個月了。在這段日子里,我與堿柜村村委會的同志一起,逐門逐戶走訪黨員干部、普通村民,慰問困難群眾,與他們談心、拉家常,詳細調查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種植養殖、經濟收入、孩子上學、看病就業等狀況,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駐村工作取得成效打好基礎。
駐村不久,我們迅速組織召開村“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代表會議,向農牧民大力宣傳區、市、旗黨代會精神及一系列惠民政策。針對堿柜村當前的發展狀況,我們認真分析資源優劣勢以及存在問題,查找制約發展的原因癥結,并緊緊圍繞旗委今年關于精準脫貧的相關文件要求,共同研究制定堿柜村脫貧致富、加快發展的思路和措施。
走訪中,我了解到個別村民身患重疾看病就醫難、子女多上學難,就積極為他們出主意、想辦法,對貧困戶建檔立卡,幫助制定脫困措施,向相關部門和領導反映,及時開展慰問活動,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讓他們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與此同時我們還協調旗扶貧辦、醫療專家到堿柜村為村民義診、體檢、宣傳保健知識。
駐村已兩個多月了,感覺時間過得真快,也很充實。這段時間里,我從旗直機關到最基層,從機關干部轉變成一名鄉村干部,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觸很多,體會很多,對未來的發展也更充滿信心。
工商干部民情日記【篇二】
10日上午,我和巴音塔拉嘎查的同志們幫助哈斯烏拉大叔家干完活,就趕回到阿敖鎮鎮區與邊防派出所的同志們會合,今天還有一件“小”事要辦——和于風東教導員一同驅車前往巴音塔拉草原深處為兩位行動不便的老額吉辦理她們的第一張二代居民身份證。藍天、白云、綠草地,我們的車行駛在巴音塔拉嘎查的草原上,遠遠的看去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養眼。一同搭乘的老鄉李曉紅不禁感慨道,退牧還草十幾年了,第一次回牧區看家里的老房子,沒想到草場植被恢復的這么好,原來光禿禿的戈壁灘變成了草原,顛簸的土路修成了鄉村公路,他的眼中充滿了欣喜,不停地和我們分享曾經在牧區的生活和如今巴音塔拉嘎查可喜的變化……
中午13時09分,我們一行人來到了嘎查牧戶石頭老人家。在前幾日入戶走訪時,我了解到嘎查的兩位蒙古族額吉87歲的道力木加老人和78歲的石頭老人還沒有辦理二代身份證,其中石頭老人患病已臥床8年之久,在草原深處放牧的老人兒女認為老人體弱年邁,行動不便,平時外出很少,辦上身份證也沒有什么用處,所以一直沒有辦理,特別是她家距旗里有300多公里的路程。可是最近在享受黨的惠民政策中卻遇到了小麻煩——由于網絡系統的升級,導致老人各類牧業補助和養老金手續辦理障礙重重,成了老人當前生活的“煩心事”。得知這一情況,我立即與旗局治安大隊溝通協調,給兩位蒙古族額吉辦理二代身份證相關事宜。在阿拉騰敖包公安邊防派出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驅車150余公里來到巴音塔拉嘎查草原深處為兩位蒙古族額吉辦理屬于她們自己的二代身份證,并自掏腰包承擔了辦證的費用。蓋房子、扛鐵鍬、搬磚頭、睡木板……我和下派的同志們一道扎根在基層、奉獻在基層,資助貧困學生、幫助弱勢群體,這些點滴的小事無形中搭建起了警民連心橋。
工商干部民情日記【篇三】
今年7月,在區委的統一安排下,我有幸成為建陽區55名駐村干部中的一員,駐村蹲點小湖鎮尹宅村。尹宅村是一個離集鎮較近的村,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共165戶619人,其中黨員31人;全村耕地面積839畝,林地面積2228畝,農民以水稻種植為主,經濟收入有限,村財薄弱。
駐村伊始,面對駐村工作的千頭萬緒,我決定先走訪村民。為此,我借著和村委會換屆和“八一”活動的契機,積極走訪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和前任村兩委成員、小組長,與大家話家常。
老干部羅木成說:“進村的村道路面比較低,一到雨季水沒辦法排出去,影響村民的出行。”
“村里的老年人活動場所是早年的木頭房子,比較破爛,陳舊,老人家在里面休息活動存在安全隱患,要想辦法改善。”
“村前的這條河是南浦溪的支流,一遇大水,溪水倒灌進來,農田很容易被淹。”老黨員謝啟召見我拿筆認真記,趕緊跑到我身邊說。
……
通過與大家交談,我了解到不少村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邊聊我邊把他們的基本情況和反映的問題詳細地記錄在民情日記本上,同時也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給大家,讓自己更快地融入農村生活。
8月底的一天上午,一位村民找到了我,反映村頭公園項目建設有一塊空地尚未完成平整,雜草叢生,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出行。得知情況后,我立即到現場察看。原來是在建設村頭小公園的時候,兩個廢棄電桿橫放在施工場地,導致無法完成水泥坪的硬化,時間長了雜草就跟著長了出來,儼然成為了一個垃圾堆放處。我當即聯系村兩委干部,召集了數十人到建設工地集中。我們一心想通過人工搬抬的方式就能轉移這兩根廢棄電桿,奈何20多人一齊上陣都無法挪動這龐然大物。在村民的建議下,我聯系了電力部門的同志,讓他們使用專業起吊器械才成功轉移了這兩個大家伙。
解決了村頭公園土地平整的“攔路虎”,我們馬上動手收拾草坪,幾個小時不到,通過大家的努力,一塊干凈清楚的平地呈現在村頭。
一個多月的駐村生活,讓我對農村工作有了全新認識。樸實的農民朋友慢慢把我當作村里的一份子,我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也堅定了要為村里辦好事、辦實事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