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訪民情日記精選
大走訪民情日記范文【篇一】
3月29日下午,根據院“三一實干”活動統一部署,我們按照各自分組到馬鞍橋村委走訪。大走訪,訪什么?家長里短,柴米油鹽,政策得失、疑惑不解,渴望期盼……帶著這些我們走訪去!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一進周來英的家中,我們有些吃驚,雖是早年蓋起的小樓房,但屋里很簡陋,一張桌子,幾條凳子,沒有多余的東西。聊了幾句之后,周奶奶抹起了眼角,“家里窮啊,沒啥收入,我老太太不爭氣,有中風,天天吃藥,拖累了家庭。”周奶奶的意思我們明白,保障低、看病貴成了她心病,希望政府報銷比例多一點。村民有期盼,說明相信政府,新農村也是有窮人,如何精準扶貧,我們要有良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剛到丁文方家中時,夫妻倆剛干完活回來,聽聞來意,丁文方的妻子就打開了話匣子。“我們家里從20xx年開始養豬,有600多平豬圈,現在要保護環境,不能養豬,我們服從村里大局,但是我們也要生活呀。”說話間心里多少還是有些怨氣的。村民敢說真話,我們更要如實記錄,或許我們工作有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依,老有所養”依然是農村永恒的話題。“年紀大了,洗衣服不方便,衣服都是村里定期組織人員專門幫忙洗。”年邁九十的劉奶奶依舊精神矍鑠,她說經歷了幾代人,如今愈加感受到居家養老的政策春風。是啊,“公道自在人心”,為民辦實事、辦好事,老百姓從心里都會為你點贊。 一下午的走訪,不僅看到了自然景,也聽到了心里話。走訪的路上,油菜花開的很旺盛。春天來了,風暖了,人心也暖了
大走訪民情日記范文【篇二】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不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而是我們真實接觸的馬鞍橋村。勤勞、樸實、祥和,這里我們看到了雖因病不能工作卻把家中收拾得窗明幾凈的大媽,年逾80卻依然承包魚塘自力更生的爺爺奶奶,讓我們深受感動。同時,也看到了農村建設的另一面。 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是百姓反映烈的需求。我跟法警大隊的許彬一組,一同走訪了五戶人家,所有人都反映經濟收入不高,無法承受日益上漲的房價和物價。經過走訪,我們了解到,對于“2+1”結構的家庭(50歲左右的父母加同住子女),大多數屬于2人在私人企業打工(收入在20xx-3000元左右)、1人在家務農;對于“2+2+1”結構的家庭(50歲左右的父母加同住子女加第三代),也多是3人在私人企業打工,1人在家。這樣的收入結構,對于物質需要飛速增長的當今社會來說,僅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至于提升生活品質、優化教育資源,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在住房改善上,有一戶人家是兄弟倆兩戶住在一起,這家的大媽說,“一棟一棟的小樓才叫新農村,全都擠在一起叫什么新農村。” 公共福利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城鄉差距還很大。第一個要講的是醫療保險,許多人家都提到了看病貴、保險報銷少(都是農保),普遍反映的是對于一些高血壓、甲亢、腰間盤突出等慢性病,吃藥花費占了收入不小的比例。在公共基礎設施方面,許多村民反映村里的河流污染嚴重,村民小組長反映老百姓不高興去垃圾箱倒垃圾,特別是把一些農田里的青草、桔梗等垃圾直接扔在河里,造成污染重、淤泥多。我們也發現,村里設的垃圾箱比較少,環境也不好,離村民家比較遠。至于其他的娛樂、健身等公共設施與城市小區遠不能相比。可喜的是,很多戶人家都有幼齡兒童,卻無一提到教育難、上學難的問題,這些年在黨和政府的努力下,廣大農村在教育資源的普及度上,讓百姓享受到了實惠,得到了百姓的認同。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法治文明建設任重道遠。在走訪中,我們發現,多數的村民提的意見建議、反映的困難,都集中在希望政府解決經濟問題、住房問題、醫療問題,卻沒有提出關于強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或者自身在文化領域、法治領域的需求。甚至有人一聽說我們是檢察院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又沒有犯法,你找我干什么”。說明我們的法治宣傳、檢察職能宣傳在深入農村、深入基層上做到還很不夠。
大走訪民情日記范文【篇三】
大走訪活動向我全面展現了如今農村群眾的生活情況,讓自己受到了很深的觸動。大多數農村群眾樂觀淳樸,他們熱愛自己的政府與腳下的土地,所提的訴求都是事關自身的實在事,合情合理。有些孤寡老人生活困難,每個月只有數百元甚至一百多元村委補貼的敬老錢,但他們仍然對生活充滿了樂觀與感恩。這讓曾抱怨工資太低、待遇不高、工作繁瑣的自己感到羞愧,受到洗禮。 一次次與村民的交談,凝視他們歡暢的笑顏,傾聽他們質樸的心聲,我更是感受到了這次活動的必要性。社會高速發展帶來社情民意的復雜,群眾的需求也早已不再僅僅停留于吃飽穿暖的階段,享受生活、追求精神、渴望尊重逐漸成為廣大群眾新的生活目標。大走訪活動確實能起到暢通民意渠道、解決實際問題的作用,有助于贏得民心,構建“強富美高”新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