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幫扶脫貧日記三篇
篇一
通過一個多月的駐村調研,我深刻感受到農村黨支部存在著黨員活動匱乏,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充分,黨組織的凝聚力不強等問題,也切身體會到“送錢送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叵朐阼F道大學工作時,我們經常組織黨員去西柏坡開展黨性教育活動,效果很好。為什么不能組織村里黨員去西柏坡接受黨性教育呢?有了這一念頭,我立刻召集工作組成員一塊商量,倡議開展“感受大學文化重溫入黨誓詞”黨性教育活動。我的這一提議得到工作組其他成員的一致贊同!跋旅妫驼f說怎樣組織!蔽依^續主持會議,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起設計活動內容。通過討論,最后確定了活動內容:走進石家莊鐵道大學參觀校園、校史館、圖書館、實驗室等,觀看學校宣傳片;參觀革命圣地西柏坡紀念館、中共中央舊址,重溫入黨誓詞。
篇二
一大早,我和同單位的駐村隊員黃一庭一起來到駐地2公里外的華巖小組,我們沒有專門安排走訪名單,而是隨意走訪,看到家里有人就去坐坐;在地頭遇到干活的農戶就蹲下聊聊。在閑談中了解村民的真實意愿。
華巖村小組有41戶貧困戶在20xx年辦理了搬遷手續,得到國家按政策發放的補貼,辦理了銀行貸款,預計今年6月可以入住新房,這是多讓我高興的事啊。但是,交流過程中我才知道,大多數人家對搬到鎮上顧慮重重,如何生活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困難。鎮上沒有就業機會,賴以生存的土地本來就是靠天吃飯,要下地趟從新家來回得40多公里,坐車的話繞道東川來回80公里。要搬得走,還要穩得住,然后才能求發展。該怎么辦?
群眾還反映,好像說貸款有幾年是免息的,可現在房子還沒住上,信用社已經開始來催款了,還把拖著不還的幾家農戶代表告上了法庭……具體的情況還得細細了解,但要是這件事處理得不好,就相當于把好事辦成了壞事,更會讓下一步搬遷的群眾心有余悸,給精準扶貧工作帶來更大的困難。
篇三
一大早,我從包包村出發,踏上前往烏龍鎮的山路。
昨天接到通知,今天下午要到鎮上開會,聽說以前大家都是走山路去,現在孩子們到鎮里上學也還會走這條路,于是萌生了走路去開會的想法。和大家干一樣的事、走一樣的路,才會和大家想到一塊,一出門就爬山,很陡的坡路布滿了碎石,稍不留神就要摔跟頭。就是這樣的路走了一公里多,兩邊有些坡地,長著花椒樹和核桃樹,樹下種著豌豆之類的農作物。每天下地干部的路都這樣危險,難怪村里那么多人摔斷了腿,日子真是很苦。
繞過山崖,順著窄窄的山梁往上,這里據說叫羊鼻子,不知道是因為外形還是因為說這里很陡。包包小組的名稱原來叫羊鼻子,現在對面湯丹那邊村里的人還只知道這村羊鼻子而不是包包(這是過后打聽到的)。用了一個多小時才上到山頂,其實僅僅只走了三公里,就因為太陡。而這是孩子們每個星期上學的必經之路。據說從山頂(老村)這里可以搭車到鎮上,可接下來幾乎看不到什么車,只有偶爾經過的三輪農用摩托。放眼望去,周圍全是光禿禿的山。
好在離烏龍越來越近,樹木也漸漸多了起來,經過的村莊看著也比包包富裕了,很多地方應該已經脫貧了,包包村哪天達到這樣的生活水平,我也會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