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安全日記:交通安全記心中600字
篇一
我們生活中的安全方面有很多,其中有交通方面——交通安全。
在駕車時,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如果要掉頭,應先觀察好周圍的情況,是否允許掉頭。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距離掉頭位置50米至100米之前開啟左側轉向燈,示意前、后方車輛。掉頭時,一定要了解好自己車輛的轉彎半徑,方向盤打幾把最為合適。速度不宜過快,不要因為自己的車輛配備有ESP(電子穩定系統),就將車速提高。畢竟系統也是有盲點的。甚至有時會失靈。所以,不要逞能。還要時刻關注“三鏡”(兩側后視鏡,車內后視鏡),確保萬無一失。如果這里不允許掉頭。就要繼續行車,尋找位置,進行掉頭。千萬不要不遵守規定,否則,后果嚴重。要超車時,要提前開啟相應方向的轉向燈,并且,眼睛要注視著相應方向的后視鏡。有超車燈的車輛,可以根據情況,調整超車燈閃爍的次數。千萬不要強行超車。不要疲勞駕駛、酒后駕駛。開車要禮讓,在兩輛車逆行同時通過一條小路時,兩方中有一方要停車讓行。小型車禮讓大型車。否則,兩輛車誰也無法通過。
行車時,要選擇好自己的車道。不要占用緊急車道和超車道。不要在兩條線中間行車;也要注意前方車輛的轉向燈、倒車燈和剎車燈是否起亮,要提前做出判斷。在一些不配備行車自動落鎖或感速式自動落鎖系統的車輛,在行駛中,一定不要拉動車門把手。如有具備“車內多動癥”的兒童,要讓孩子坐在后排,并將后排的兒童安全鎖鎖上,以免發生意外。孩子坐車時,身子的距離一定要遠離安全氣囊(超過20厘米),否則,會影響安全氣囊的爆開。不系安全帶,一定要遠離安全氣囊。很小的孩子要選用兒童座椅。并且要固定牢固。
我們要認識一些交通標志,汽車的車燈。過馬路要走斑馬線……我以后要多了解一些有關于交通安全的常識,并且牢記在心,還要去實行。
篇二
交通安全非常重要,我們時刻都要記住它。健全的身體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所以遵守交通安全,要從自己開始。
我先講講交通信號燈的知識吧。紅燈是表示車輛或行人停下的,綠燈是表示車輛或行人通行的,黃燈是表示車輛或行人等一等的。還有,開車人不能酒后駕車,酒后駕車會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車輛也不能超速、超載。你們知道什么是超載嗎?超載就是本來這輛車能拉1噸的貨,結果拉了2噸貨,這就叫超載。你們知道什么是超速嗎?超速是本來這里規定車速不能超過60脈,結果它的車速是75脈,這就叫超速。行人要走斑馬線,自行車在非機動車道上行駛,這些基本的交通常識我們要牢固的掌握。
媽媽給我講了一個關于交通安全事故的小故事。就是一輛小轎車遇到紅燈后停在路口,后面來了一輛轎車,可能是超速,也可能是酒后駕車,反正它的就是速度很快,一下子把前面那輛小轎車給撞飛了。前面那輛小轎車上的三個人只救活了一個人。這是一個真實的交通安全事故的。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或許每天都在發生著。一張張事故圖片觸目驚心,一個個失去親人的家庭悲痛交加,讓我們大家反思,什么原因造成的?原因就是不遵守交通規則。不遵守交通規則既危害自己又危害別人,給雙方的家庭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遵守交通規則,從自己做起。
其實,遵守交通規則并不難。只要做好不違法就可以了。生命掌握在我們手中,違法就等于放棄你的生命。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遵守交通規則,從小做起,從自己做起,號召大家一起遵守交通規則,這樣交通事故就會越來越少,這個社會就會越來越好。
篇三
對于每一個小學生來說,我們上學、放學、購物、上街、旅游,生活的每一天都要在路上行走。所以,交通安全是我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有了安全,我們才能快樂、幸福地成長,才可以順利、愉快地度過每一天。正因為這樣,交通安全對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小學生更要注意。
要遵守交通規則。在馬路上要走人行道,不要在機動車道上行走,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紅燈停,綠燈行。嚴禁闖紅燈。黃燈時盡量不要行駛,等下一個綠燈亮后在行駛。
不要在馬路上玩耍、打鬧,或者在馬路上踢球,做游戲,相互追打。過馬路要集中精力,不能和同學或家長講話。車輛行駛時,要在機動車道,不要在非機動車道上行駛,不能壓黃線。過馬路時,不能和汽車搶道。
放學的時候,人多擁擠,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不要強行過馬路,也不要快步在馬路上奔跑,防止發生碰撞。如果發現路口有車輛拐彎,不能猛沖過去,要不然很容易受傷。
雨雪天馬路很滑,要慢走,防止滑倒摔傷。大霧天氣時,在馬路上行走更要提高警惕,然后再慢慢地行走。
有的時候,爸爸出去喝酒,還要開車。我提醒他:“喝酒后不能開車,會非常危險的。”爸爸說:“我不開車了。”我這才放下心來。我每次坐車的時候,都要檢查自己有沒有系好安全帶。還時常提醒爸爸,開車不能急躁,不能闖紅燈。拐彎的時候,要減速。仔細看清楚前面是否有車之后方可行動。夜晚來臨時,更要小心地開車。在高速公路上車不能超速行駛。爸爸夸我:“你真是一個交通安全小衛士!”
自覺地遵守交通規則,從自己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保證交通安全。只有保證安全,才能更加愉快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