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網格員民情日記三篇
篇一
“陸團長,又在走訪啊?”
“是啊,走走看看,聽聽聊聊,這一潮的魚收成好伐啦?”
這是最近我們在走訪過程中經常能聽到的對話,被群眾親切地稱呼為“陸團長”的,就是我們朝陽社區第一網格團長陸央定。
陸央定是我們五龍鄉工會副主席,早年曾任工辦主任,是鄉里德高望重的老黨員。因為自家就在邊礁村第一網格,所以對網格里的家庭和人都十分熟悉。走訪時總能聽到他用大嗓門熱情地跟群眾打招呼。“忠元哥,最近身體好嗎?”“海平,聽說你兒子考上大學了,恭喜啊,以后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可以享兒子福啦。”每每這時,群眾們都會開心的跟他聊上幾句,有什么事情也會第一時間跟“陸團長”反映:“最近漁船都回來了,其他村的人都跑來給人家織網,我們自己村的反而都在家休息,沒人叫我們去做,這叫什么事啊。”“你們自己平時也要留心,事先托好嘛,那人家才知道你們也想做啊。”央定伯一邊說,一邊就幫忙聯系上了,當天下午,那幾個閑賦在家的婦女就都去幫忙織網了。
網格內有戶情況比較特殊的家庭,戶主叫劉阿華,已經臥病在床多年了,每月都需要400多元的醫藥費;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靠打工維持自己小家庭的清貧生活,小兒子年近40仍未嫁娶,靠一條小船打漁的收入來補貼父親的醫藥費;妻子張偉菊雙目失明,除了要照顧丈夫、負擔家務之外,抽空還要幫人織網來賺點生活費。我們團隊走訪入戶之日,看到她睜著一雙空洞的眼睛一邊訴說,雙手還一邊不停的揮著梭子,大家都深有感觸,很想為她做點什么。她希望政府能夠每月給他們一些生活補貼,但根據政策限定,他們家的情況不符合低保戶或低保邊緣戶的條件,無法享受政府每月的困難補助。我們陸團長詳細又耐心的向她解釋了我們的政策,并且表態說一定會幫助他們想辦法,也會經常去關注與探望他們。轉身,他立刻聯系社區,社區相關負責人告知已經讓他們家每年享有春荒、冬令補助,但是這種臨時性的補助金額有限,他們也在想其他的辦法。回到鄉政府之后,央定伯將此事與民政部門負責人商量,民政部門負責人建議張偉菊可申報享受殘疾人“托安養”政策,但名額有限,不一定能申請的到。央定伯立刻將所需要的資料幫忙填妥,無論如何都要試一試,同時也將他們家的情況到社區剛成立的慈善工作站備案,讓他們也多加關注。之后又將這一情況反饋給張偉菊,她激動地說“只要政府會照顧,都是對我們百姓的福利,謝謝領導的關心,這么積極地幫忙爭取。”
央定伯說過:“我們群眾其實都是非常好的,對政府有意見、對生活有抱怨是正常的,我們需要讓他們對著我們發牢騷,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他們所想的,解決他們所需要的。何況很多時候他們只需要我們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滿足了,真的是很配合我們的工作,和諧就是這么來的。”
而正是我們陸團長如此和善的態度和如此雷厲風行的處事方式,我們群眾都特別信任他,都說只要求助陸“團長”,就如吃了一顆定心丸。
篇二
近幾天濱河第三網格的居民不顧嚴寒,積極主動的到社區配合我們進行登記信息,工作能順利地開展,真心感到快樂!回想起剛上班時入戶走訪的艱難,居民對我們的工作冷言冷語,到現在能主動配合我們工作,閑下來還能坐在一起拉家常,心里那叫一個字“美”。
20xx年11月16日,我們到所負責網格張貼通知,對轉業、退伍、復原、現役軍人等進行排查,看到聞訊來登記的許多人都年過七旬, 我們細心提醒他們,天氣不好不要出門,資料不全的等天晴了再過來,對于他們提出的問題更是一一耐心解答。
由于填寫的內容較多,老人們都細心的一一說明,有的居民帶的資料不全,他們都會主動地說:“我回家去取,一會兒送來,就當鍛煉身體了。”聽到這些支持網格工作的話干起工作也更有勁兒了!
短短幾天的忙碌已登記有70余人,居民們熱情的配合網格工作,聽到他們句句的貼心話,心里真叫一個暖和。
想想這段時間來天天幫他們跑腿、辦身份證、換煤氣罐,沒有白干。看來只有多為居民們辦實事,把網格各項工作做扎實,得到大多數居民的認可,相信一定能換來居民們的信任與理解!
篇三
我是創新街道坤隆社區的一名網格員,我叫韓東梅,很多人也親切地叫我 “格格”。作為“格格”的一員,我希望能把我所經歷的、所感悟的網格工作說一說。
坦白地講,我是一個扎實勤奮大于機靈圓潤的人,很多事情我只是在我能力范圍以內腳踏實地的完成的。自今年上崗擔任網格員以來,我擔負坤隆社區第四網格的網格員已接近5個月了,這段時間以來,我使用網格員手持終端進行了人口、房屋、住戶等基礎信息的收集錄入,錄入率到達95%,排查矛盾糾紛8起,上傳網格信息1000余件,現在的重點工作是進戶核對活動人口信息,保證人、房、戶數據的動態更新。
隨著網格工作的逐漸深進,我對網格工作從模糊又抽象的感知轉變成了細微而具體的認知,我常在想,成為網格員以后,由“被動”接受社區服務到“主動”服務于他人,在這個過程中,我最直觀的感慨是什么?在我看來,“社會管理、政策法規”已不再是報紙上一條條醒目的大標題,也不但是道路兩旁懸掛的標語橫幅,作為社會管理創新的親身實踐者,社區在我心里由“陌生”變得“親切”,“社會管理”從“靜態”愈來愈“動態”,我明白每條矛盾糾紛的排查之于社會和諧穩定的意義。很多人問我,網格員究竟是干什么的,我想借用前不久創新街道網格員培訓會上一名街道領導的話:網格員就是一群專門負責核對錄入各類社會信息,發現問題,催促相關部門解決問題的人。網格員像是一枚小小的聽診器,深入基層,以最近的距離感受人民生活,聆聽城市發展的脈搏;網格員又像是城市改革的風向標,傳達重要信息,引導居民貫徹落實各項方針政策;網格員還像一個調和的端口,一頭牽著居民生活的家長里短,一頭牽著政府職能的“應辦”“實辦”。
正如植物需要深深扎根于土地才能汲取營養生長一般,我認為,網格工作假如脫離了居民生活,那一定是失敗的社區網格長。所以說平常巡查、進戶調查很關鍵,工作經驗和辦事能力就是在與居民不斷地接觸與溝通中漸漸構成的。為居民服務,有可為有可不為,假如居民反映的問題,我們無權辦理或是居民本身沒有到達可以辦理的條件,一定不能夠做出什么承諾。比如11月7日,我來到果菜樓巡查,詢問到一名叫于麗娜的女士想申請低保,我問她家里有什么困難,于女士說08年的時候丈夫出車禍死亡之后家里就沒有了生活來源,孩子正在上初中,正是需要花錢的時候,自己的身體又不好,沒有工作能力,所以家里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幫助,我把于女士反映的情況逐一記下,回到社區請教了負責民政的社區干部呂玉榮,呂玉榮向我耐心講授了低保的申辦條件。像于女士的這種情況,因為于女士的丈夫死亡后,得到了一筆補償款,就是這筆補償款使她的低保申請沒有達到申請要求,所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才是更好的選擇。第二天,我就把于女士不符合辦理低保的緣由向她做了反饋和解釋,并且把轄區內商戶在招聘信息告訴了她,希望能夠為她找到滿意的工作提供一點幫助。
11月的一天,我又像往常一樣開始巡邏,每次巡邏的時候,我都會特別留意一位叫李長印的老人,因為這位老人從去年6月到現在,已經走丟了6次。老人身體很好,吐字也很清晰,每次把老人送回家的時候,我都會多嘮叨幾句給老人家人。老人的兒女平時工作忙,加上老人一直比較疼愛自己的孫子,就選擇和孫子住在一起。“爺爺患老年癡呆癥,有時候我上班忙了,只能讓爺爺一人留在家里,老人年齡大了,一個人在家難免有些寂寞,就想出去走走,每次爺爺走失我也感覺很難受,希望能多抽出一些時間照顧爺爺。”李長印老人的孫子李桐說。
我在了解老人情況后,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看望老人,同時也發動社區的其他同事多關注老人,社區書記趙宇波常說:“吃水不忘打井人,老人畢竟年歲大了,身體的各項機能也都在退化,這時候正是他們需要關心的時候,老人為國家貢獻了一輩子的青春,接下來就讓我們也為他們做些什么吧!”
進社區以后,不管是碰到問題不知如何處理的時候還是不被居民理解的時候,我都強烈地意想到“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我身后,有陪伴我的生氣蓬勃的“格格”們,有幫帶我的熱忱繁忙的社區干部們,還有關心關懷我們網格員成長的市、區、街道三級黨政部的領導們。
《中庸》里有一句古語: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意思是人不斷進步本身的水準,真心實意地投進和作為,就能夠到達你預期的目標。作為網格員,要善于排查問題,把危險、危機在爆發之前有效停息,這樣人人都可以成為“最美的自己”。我致力于維系居民與社區的關系,使居民生活在社區里有良好的認同感,能夠把黨和政府的方針線路傳達給居民,又能把群眾的意見要求反映給人民政府,總結起來,“扎根社區、聯系群眾、服務社會”,這就是我的職業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