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日記1500字:泰山游記
今天是十月一號,是放假的第一天,也是萬眾矚目的十一國慶節(jié)。不過,我并沒有在家看電視,而是讓媽媽帶我去爬山。因為,好不容易放假了,應(yīng)該去放松放松,呼吸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我們是五點(diǎn)多就起床,收拾好要帶的東西,就精神十足的出發(fā)了。路上的車很少,行人也是極少。早上的空氣有一點(diǎn)點(diǎn)的清涼,但很舒服,精神和“不到山頂非好漢”的激情也就隨之迸發(fā)出來了。家里離“紅門”很近,所以我們是走過去的,沒多少時間就到了,汗也隨之流了下來,不過并沒感到有多累。登山之路也就此開啟了。
婉轉(zhuǎn)的山路兩旁出現(xiàn)了參差不齊的古建筑商店,里面有琳瑯滿目的商品,尤其是“登山杖”。來這游玩的游客不多,沒看見幾個,多的就是本地的爺爺、奶奶來鍛煉身體或提山水的,因為泰山的水即甜又干凈還好喝。往后就到了一個個景點(diǎn)了,請大家聽我一個個介紹!(我們繼續(xù)向前走)
先是一個大大的牌坊,有古老的建筑,很像古代皇宮的大城門,也許這是登泰山必經(jīng)的大門。牌坊下有一個不是多么寬又短的洞(類似),洞壁又凹凸不平,不僅暗又潮濕,不過在炎熱的夏天是一個乘涼的“寶地”。這就是泰山的“紅門宮”。
萬仙樓是一個類似兩層的樓坊,。第一層是檢票口,外地游客必須要買票才可進(jìn)入,本地人有天天上下山鍛煉身體的或天天上山提水的可以跟負(fù)責(zé)人說清楚便可免去買門票。第二層是供游人燒香、許愿的。在山上也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廟,據(jù)說還很神呢!泰城人民最敬仰的還是“泰山老奶奶”,在一個規(guī)定的日子會上山給“泰山老奶奶”燒香、上供。而且還有一個習(xí)俗,如果許的愿實(shí)現(xiàn)了,那你就要在實(shí)現(xiàn)愿望的那一年里再去泰山拜見“泰山老奶奶”,這叫做“還愿”。
烈士碑是一個像塔狀的大石碑,是為了紀(jì)念當(dāng)年解放泰安的新四軍一連三旅而建造的革命烈士紀(jì)念碑。來這游玩的人,只要看見這座紀(jì)念碑都會肅然起敬。
斗母宮是泰山景區(qū)中最為幽靜的場所。斗母宮古名“龍泉觀”,分前、中、后三院。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精雕石獅蹲列門下。最好的是后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游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nèi)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游人立于潭間,流水聲似絲竹奏鳴。這是多么美妙悠閑的處境。
經(jīng)石峪是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方向,上面刻有隸書《金剛經(jīng)》,也稱“曬經(jīng)石”。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佛經(jīng)摩崖刻石。還有小溪,有淺淺的水中還有即平又大又滑的石頭,可坐在上面,令人心曠神怡。
四槐樹是一棵沒有“生命力”的老槐樹,橫躺在路上方,那粗大的樹身和干枯的樣子,讓游人以為是一個專門設(shè)的景象,紛紛在樹下方留念。
壺天閣是位于“四槐樹”北,“閣”名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明代稱升“仙閣”。冬天的景象更是妙不絕口。門洞有從墻中橫生出來的雙柏,盤旋而上,堪稱一絕,是一個純自然的景象。
因為溪谷上建有石橋,所以稱之為“步天橋”。步天橋看似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橋,不引游人注意,其實(shí)它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在很久以前,步天橋附近住著一個善良又勤勞的小伙子,以上山打柴、挖藥為生。不過誰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所以都叫他“山民”。山民從小就在山上玩,所以就練成了“鐵腿”。他天天上下山,發(fā)現(xiàn)山路太陡了,行人上下山都很吃力,一不小心就會跌下山谷,那會有生命危險。就下定決心,一定要修一座橋。說干就干,山民努力地打柴和挖藥,把賣了的錢攢起來,攢夠了就買了鐵錘和釬子。山民白天干,晚上也干,終于修成了,山崖上就出現(xiàn)了一座“無名橋”!盁o名橋”為行人提供了方便。可不久,山民積勞成疾,過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因為他修的橋給行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他的名聲越來越大,人們?yōu)榧o(jì)念他,就把這座橋起名為“便民橋”。
有一年,泰安新上任了一個縣長,聽說“便民橋”的威信如此大,便乘山轎上山看橋。他一看橋,原來是幾塊石頭堆成的,游興大發(fā),說要重新建橋。第二天,真的發(fā)出告示要修橋,接著把“便民橋”拆毀了。又開始派役,要有怠慢,輕者加罰,重者押監(jiān)。就這樣,這些官員趁這次機(jī)會層層扒皮加碼,頭圓腰肥了。橋終于建完了,縣官想要給橋提名,這樣還可以把自己的名聲留在山上,讓人們忘了山民。就招集各地的文明墨客,到山上給橋提名,最后定下來叫“雪花橋”,又為縣官立了歌功頌德的石碑,立在橋邊。橋雖成,但沒有人去贊美縣官,人們而更是懷念山民,縣官很不解。原來,自從橋修完之后有的人已傾家蕩產(chǎn),也有的人被迫自殺,有的人偷偷的把橋改成“淚花橋,又把“謝恩碑”推下了山谷。有一年暴風(fēng)雨來臨,把橋沖得一干二凈。
附近的老百姓為了紀(jì)念山民,自發(fā)上山修橋,不久一座新橋建起了,就是今天的“步天橋”。也就是這座橋接天連地,從這里可以直接登極攀天了。
中天門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diǎn)。此處為登頂半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