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讀書日記5則
暑假讀書日記(一)
學校推薦的三本書中,我最先讀的是魏書生的《家庭教育》,感覺有點自私,因為看這本書是想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女兒。其實也不算自私,我感覺,當了母親的教師,對教育孩子才會有更深刻的感悟,這倒不是絕對的,但我覺得會相輔相成。哎,女兒越來越大了,相對的,對她的教育卻越來越難,往往讓我手足無措、無計可施,每天和她那是要“斗智斗勇”、“軟硬兼施”,所以,拿到《家庭教育》這本書,我可以說是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
第一章——“家庭似第一道染缸”這篇文章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家庭好似第一道染缸。小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家里教得好,養得好,好似白絲染成紅底子。學校好似第二道染缸。到了學校,再得好老師,就將那紅紅的底子好好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社會好似第三道染缸。到了社會上,哪怕遇著壞朋友、壞染缸,想把他變成黑色,他那大紅的底子,一時總不得變的。如果再遇上好朋友、好染缸,不用說,自然變成真正的朱紅,頭等的好人。
萬一在家,教的法子、養的法子不好,比如白絲一下缸已經染成黑底子,進了學校,就算有好老師,想把他變成紅色,那底子總難退得去。就是勉強替他加上一層紅色,仍舊是半紅半黑的。如果學生再遇著不熱心的老師,到了社會上,再遇著壞朋友、壞染缸,將黑底子一層一層加上黑色,自然變成永不褪色的黑青,永不回頭的壞蛋了。朱慶瀾斷言:“絲總是白的,只看第一道染法如何。各個生下來都是好的,只看6歲以前家里的教法怎樣。”“6年里肯費力,將來就受用不盡。”朱慶瀾注重學習外國人早期家庭教育的做法。他說:“外國人教兒子,人人都肯拼這6年的功夫,所以兒子到了29歲,各個都企(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而我們中國人不知道家庭教育的緊要,把小時候頂緊要的6 年,隨隨便便放過去了。都說小孩子不要緊,等到大來再教不遲。明知是到了大來。小孩子底子已經壞了,白花許多學費,白做許多牛馬,一直做到父母進了棺材,閉了眼,兒子還是企不住,到底不成才。”
他十分懇切地對父母們說 “兒子小時候,隨你愛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小孩子本是極要緊又是極容易的事,各人偏不在容易的時候去教,偏要等到大了不容易教的時候去教,又費力,又無益,豈不是怪事嗎?”
您想想,朱慶瀾所說的“家庭似第一道染缸”的比喻,是不是挺有道理。我看這本書有點晚了,我希望初為人父、人母的家長們,都來讀讀這本書,現在就抓緊時間,給孩子染上孩子喜歡,大人喜歡;社會需要的顏色吧!
暑假讀書日記(二)
《天下父母排座位,中國父母在后邊》這篇文章說的太對了。阮向華所在的學校搞了一次問卷調查,要求每位學生寫出最受自己尊敬的人有多少位,依尊敬的程度排列順序,要求每人至少寫出10位。阮媽媽問向華,同學們寫的第一尊敬的人都是誰,向華告訴媽媽,有的寫夢露、瓊瑤、小虎隊,有的寫張明敏、郭富城,有的寫三毛,有的寫金庸,有的寫克林頓,也有的寫周恩來、愛因斯坦……阮媽媽很希望向華寫的能是媽媽,并且能把媽媽排在前面。可是向華的回答使她很失望,女兒說了一串影星歌星的名字,也沒說到她,她感到很悲哀。自己起早貪黑,為向華的衣食住行操勞,為她付出了全部的愛。向華有一點不高興,她都想方設法哄著,勸著。結果在最尊敬的人中,竟然是那些一點都沒理過她,沒看過她的唱歌的,跳舞的,演戲的名人。我的女兒又何嘗不是這樣的,我有時開玩笑說,我就是后媽,感覺在女兒心中,我是一無是處。
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那是連母雞也會做的事,而真正要教育他們是一件大事了。我們的愛,只停留在養育的階段。這些自以為是的愛,用有的孩子的話來說就是:“媽媽只關心我吃穿的愛,讓我受不了,讓我感覺發膩。好像我到世界上就是一種來吃穿的動物一樣。”孩子們說的沒錯。只注重養,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那跟養一只小雞小鴨小狗小貓真沒有什么區別。孩子做人的道路,生存的本領,高尚的人格,這些人生最必要的東西,他們還要向別人學。學到手的孩子,當然尊重那些教給他最必要的東西的人。學不到手的孩子呢,則往往在社會上吃盡苦頭,難以自立。回過頭來,當然要埋怨他們的父母。
這話說的太有道理了。現在的家長真應該認真閱讀魏書生的這本書,多年的班主任讓我們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家長,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大差異。由于他們的觀念在孩子的頭腦中形成定式,我們老師想改變孩子的行為真是很難。“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話說的太對了。父母的素質不提升,孩子的素質怎么才能提升呢?
暑假讀書日記(三)
下面我摘抄的是魏書生的一些非常經典的話語,看著容易,但是做起來卻很難,但還是讓這些觀念時刻提醒著我們吧。
魏書生教育思想報告的部分經典話語:
1、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讓自己活得迷茫,不讓自己的靈魂飄蕩。
2、教育學生要做實實在在的小事,養成大事順其自然,小事趕快行動的習慣。
3、教育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朝前走,這樣一個強大的自我就會出現。
4、制訂計劃要有系統,要做到“時時有事做,事事有時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 做”。
5、學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能享用一生。
6、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幫助人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影響人的品質,品質決定人的命運。
7、領導在管理中不難為任何一個人,也不放松任何一個人。
8、過平常的日子,做極小的事情
魏書生給上課教師提的10個要求:
一、每堂課的教案要有備課組長審查簽字方可使用。培養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認真備課、精心鉆研教材的習慣。
二、每堂課至少設計三類不同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目標,使好、中、差學生都運作起來。
三、每堂課至少有10名學生的發言活動。抑制教師上課一言堂。
四、每堂課教師至少給學生10分鐘的自己活動時間。讓他們對所學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處理課堂上的偶發事件不能超過20秒。教師要學會對問題的冷處理。
六、一堂課,教師純講授時間不得超過20分鐘。把較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
七、一堂課講完,提倡學生做課堂總結,教師應虛心聽學生聽課的感受和對教師授課的評價。
八、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
九、一堂課完成后,不要馬上離開教室,要利用課間和他們聊聊天,談談心,獲取一些反饋信息,交流一下師生感情,拉近師生關系。
十、寫好教學后記,一教案講完了,要寫上一句話總結一下成功在哪里,失誤在何處,做到天長日久,持之以恒,連珠成串,這樣定能受益匪淺。
魏書生要求學生每天做到7個1分鐘:
1、學生每天回家做1分鐘的家務勞動。
2、每天寫1分鐘的日記。
3、每天至少唱1分鐘的軍歌、好歌、振奮人心的歌。
4、每天至少做1分鐘的高抬腿、大踏步等體育運動。
5、每天做1分鐘的注意力、記憶力等集中思想的訓練。
6、每天做1分鐘演講訓練。
7、每天至少讀1分鐘讀中外名著。
暑假讀書日記(四)
在《家庭教育》這本書里讀了這樣一文,心中震動很大,記錄下來,以供自查,改進。
“后進生也有本事,有能力,只是我們沒注意發現而已。”
大家想想看,當年小學的時候,后進生聽英語課,一都不明白,可是人家還堅持在那里坐著。后來數學課聽不懂了,物理化學課也不明白了,最難過的是,有的聽語文課都跟聽外語課差不多。咱們當老師的,如果坐在課堂里一連聽7節西班牙語,咱能坐得住嗎?可是咱們這些后進生,卻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讓身體各部器官在椅子上坐著,進行著極其繁重的體力勞動,日久天長,磨練出來的,是何等頑強的毅力!
咱們再想想看,后進生剛入學的時候,學英語單詞,學正負數加減法,不是還得過60多分嗎?他們拿著及格的卷紙,滿心高興,想繼續進步,不料課程越來越難,統編教材不給后進生留喘息余地。半年以后考試,變成50分,又過半年是40分,再升級便是30分。不斷接受失敗的考驗,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每天上班都嘗試失敗,一次也沒勝利過,我們心里是啥滋味?可我們的后進生呢?面對屢考屢敗的困難局面,卻能夠屢敗屢考,日久天長,磨練出來的是多么頑強的抗挫折能力!
每天這么苦,這么累,不斷失敗,沒人同情,沒人理解,相反的,得到最多的還是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備,低層次人的嘲笑和挖苦。他們這么苦,這么難,每天早晨吃完了飯,背上了書包,卻仍舊能朝著這個又苦又累的,沒人理解同情,還不斷得到批評的學校走來,到了學校,見到往日批評他們的老師,后進生們一般都笑一笑,想想看,這是多么開闊的胸懷!
大部分后進同學都很善良,待人誠懇,真摯,心直口快,胸懷孔開闊。后進生單從對付考試這點上,是差些,但他們頑強的意志,抗挫折的能力,他們開闊的胸懷卻常常超過許多考試尖子。商品經濟發展初期,擺個地攤,開個店,辦個發廊,會不會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似乎無所謂,會不會計算機語言啦,軟件設計啦,關系也不大。但擺攤,開店,進貨,風里來,雨里去,冬天冷,夏天熱,必須挺得住。后進生在陪坐的課堂上早就練就了頑強的毅力,當然他能夠適應。擺攤開店,不是一開始就幾萬、十幾萬、幾十萬的掙,常常是從輸,從賠,從失敗,從挫折開始。我們的后進生們當年讀書時,年齡不大就受足了失敗的考驗,面對屢考屢敗的困難局面,早就能夠屢敗屢考。而今失敗了,賠了,無所謂,咬緊牙關,重整旗鼓再干。抗挫折能力,使他們在失敗中挺直腰桿,迎來了事業的成功。
暑假讀書日記(五)
魏書生倡導學生養成十二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1、記憶習慣。一分鐘記憶,把記憶和時間聯系起來,這里還含有注意的習慣。一分鐘寫多少字,讀多少字,記多少字,時間明確的時候,注意力一定好。學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關鍵的。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系起來,通過一分鐘注意、記憶來培養學習習慣。
2、演講習慣。讓學生會整理、表達自己的思想,演講是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能力。
3、讀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與高層次的思想對話,每天讀一、兩分鐘,有好處,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遠遠超過咱們這些當老師的,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
4、寫的習慣。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老師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思想,有沒有一以貫之的品質,看日記能看出老師的水平,更能看出學生的水平,一分鐘、三五十個字,堅持住、寫下去,這就是決心。我二十年不批改學生作業,但我說一句話管二十年,就是每天一篇日記。
5、定計劃的習慣。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后進生毛病都出在計劃性不強,讓人家推著走,而優秀的學生長處就在于明白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同學們定計劃的習慣。
6、預習習慣。請老師們把講的時間讓出一部分,還給學生,學生自己去看一看,想一想,預習預習。在實驗中學時我就要求老師講課別超過20分鐘。江蘇洋思 “只講四分鐘”,后進生明顯進步,秘訣就是預習、自己學的習慣。反之,不讓學生自己學,最簡單的事都要等著老師告訴他,這樣難以培養出好學生。我從1979年開始,開學第一天就期末考試,把新教材的期末試題發給大家。這樣做就是要學生會預習。讓學生自己學進去,感受學習的快樂、探索的快樂、增長能力的快樂。所以請各位老師一定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7、適應老師的習慣。一個學生同時面對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一方面我們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老師的能力水平,適應學生;一方面不能馬上把所有的老師都提高到一個適應學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學生也要適應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
8、大事做不來,小事趕快做的習慣。這也是非常要緊的一個習慣。我抓學生習慣基本就這么抓。尖子學生做尖子的事,后進學生別盲目攀比。大的目標夠不到,趕快定小的目標。難題做不了,挑適合你的容易做的題去做。人生最可怕的就是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高不能成,低不肯就,上得去、下不來,富得起、窮不起。所以要讓我們的學生永不言敗。
9、自己留作業的習慣。老師留的作業不一定同時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老師要和學生商量,讓學生做到腳踏實地、學有所得,市教委規定對學生實行量化作業,它的落實,一靠檢查,二靠老師良心,老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只有常規量的學生可以接受,學生才能適應教育。
10、整理錯題集的習慣。每次考試之后,90多分的、50多分的、30多分的學生,如何整理錯題?扔掉的分數就不要了,這次30分,下次40分,這就是偉大的成績。找到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知識點研究一下提高的辦法。整理錯題集是很多學生公認的好習慣。
11、出考試題的習慣。學生應該覺得考試不神秘。高中學生應該會出高考試題,初中學生會出中考試題。
12、篩選資料、總結的習慣。學生要會根據自己實際,選擇學習資料。
十二個習慣,不要求齊頭并進,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有自己的特點,讓老師以教書為樂,讓學生以學習為快樂。這快樂要建立在養成這些良好習慣的基礎上。只有師生都成了學習、教育的主人的時候,教書這份工作才能真正成為樂園,才能使“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成為現實,使我們短暫的人生充滿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