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芒種習俗:菱放榴紅是芒種
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交芒種節氣。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可見“芒種”之意有二:“芒”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種”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趕忙種了。
在一些農歷書中,對“芒種”的記載更為明白,比如“斗指己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按現在的話,就是“芒種”節氣最適合播種有芒的谷類作物,如晚谷、黍、翟等。“芒種”也是農作物種植時機的分界點,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農諺“芒種忙忙種”,“過了芒種,不可強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按氣候學上劃分四季的標準看,“芒種”前后,全國大部分地區為孟夏、仲夏之交時節。不過此時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進入梅雨期,雨水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時還伴有低溫,這也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特點的季節。
進入“芒種”節令,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都處于“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季節。所言忙收,是因麥已成熟,若遇連陰雨天氣,甚至冰雹災害,會使小麥無法及時收割、脫粒而導致倒伏、落粒、穗上發芽,爛麥場等。致使眼看到手的莊稼毀于一旦,怎能不讓人揪心。“收麥如救火,龍口把糧奪”的農諺,就說明麥收季節的緊張氛圍,必須抓緊一切有利時機,搶割、搶運、搶脫粒。
所言忙種,是因夏種作物如夏大豆、夏玉米等可生長期有限,為保證到秋霜發生前收獲,須盡量提前播種或栽插,方能取得較高產量,所以農諺有“春爭日、夏爭時”、“芒種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種豆不怕早,麥后有雨趕快搞”之說。麥收以后應抓緊搶種搶栽,時間就是產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積極抗旱造墑播種,切不可消極等雨,錯過時機。
所言忙管,是因“芒種”節氣后,雨水漸多,氣溫已高,春種的莊稼如棉花、春玉米等已進人需水需肥與生長高峰,不僅要追肥補水,還需除草和防病治蟲。
否則,病蟲草害、干旱、漬澇、冰雹等災害同時發生或交替出現,春種莊稼輕則減產,重則絕收。此時節,南方的雙季晚稻,要特別注意稻薊馬等病蟲的防治。東北、西北地區的雨水仍然不多,冬、春小麥要適時澆水追肥,作好生長后期的管理。
“芒種芒種,樣樣都忙”,為不誤“芒種”這個至關重要的節時,長期以來,農人們還總結了許多農諺理語。反映長江流域農事情況的有“栽秧割麥兩頭忙”,“芒種打火夜插秧”,“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后三日秧不出”,“芒種插的是個寶,夏至插的是根草”。反映黃淮流域農事活動的有“小滿割不得,芒種割不及”,“芒種前,忙種田;芒種后,忙種豆”。在貴州則強調“芒種不種,再種無用”。在西北地區,則流行“芒種雨少氣溫高,玉米間苗和定苗,糜谷蕎麥搶墑種,稻田中耕勤除草。”……這些先人智慧的結晶,至今在各地的農業生產中仍有著重要的指導、借鑒作用。
另外,我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后,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御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在江西有諺語云:“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反應的是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
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散發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芒種”節氣,不但要搞好雨期的田間管理,更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因此,“芒種”時節的養生重點要與當時的氣候特征相適應,精神方面應該使自己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切不可惱怒憂郁。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中午小睡一會兒不僅能緩減疲勞,更有利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