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夏至:夏至陰生
夏至關秧門
古諺云:“嬉要嬉,夏至日,困要困,冬至夜。”因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排序第十的夏至,北半球白天的時間最長,夜晚的時間最短。至,字面上的意思是“極”,這里指日形長到終極。夏至在每年6月21日或22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90度。一年之中,夏至日太陽高度角,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漢學堂經解》所集崔靈恩《三禮義宗》釋:“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
早在周代,夏至日就有祭祀習俗。《周禮春官神仕》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認為這一日“于澤中之方丘奏之,地抵皆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病、荒年與人民的饑餓。民間也有“做夏至”之習,農事小隙,新麥上市,或“夏至面”,或‘.麥糊燒”,或“餛飩”,或“麥粥”,嘗嘗新一年里的勞動果實。
舊時各地流傳有“夏九九”諺語謠。“夏九九”與“冬九九”相對,一個是暑,一個是寒。夏至日是“夏九九”的起始點,從這一天起,民間就有“扇子不離手”的說法了。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
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渾身汗濕透;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十四,乘涼進廟祠;
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
八九七十二,半夜尋被子;
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一九二九,扇子勿離手;
三九二十七,雪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出汗如惚浴;
五九四十五,頭戴秋葉舞;
六十四,乘涼勿入寺;
七九六十三,上床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有關夏至的諺語,內容豐富多彩,包括風俗人情、天氣變異、農事耕作等諸方面。
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
吃了夏至面,一天長一線。
過了夏至節,夫妻各自歇。
愛玩夏至日,愛眠冬至夜。
夏至狗,冬至貓。
夏至食個荔,一年都無弊。
不至夏至不熱,不到冬至不寒。
夏至大爛,梅雨當飯。
夏至無風三伏熱。
夏至有雷三伏熱。
夏至悶熱汛來早。
夏至有雨應秋早。
夏至東南風,平地把船撐。
夏至狗,無處走。
夏至有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日長長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it.
夏至一場雨,一滴值千金。
夏至東南風,十八天后大雨淋。
夏至不起塵,起了塵,四十五天大黃風。
長到夏至短到冬。
夏至見春天,有雨到秋天。
夏至無云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三庚便入伏。
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夏至有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
夏至刮東風,半月水來沖。
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要生蟲。
深栽茄子淺栽蔥
民間流傳的農事諺語,相對分類很細,其中總結耕作經驗的,有耕地、有播種、有灌溉、有施肥、有除草、有除害、有采摘、有收割,等等。而不同耕種對象的不同管理經驗,又有不同的農事諺語以概述。“深栽茄子淺栽蔥”一節,介紹的就是專門以蔬菜為內容的農事諺語。種植意義上的蔬菜分類,有根菜類、白菜類、甘藍類、瓜類、豆類、茄果類、芥菜類、蔥蒜類、薯芋類、綠葉菜類、水生菜類、野菜類、多年生蔬菜類,等等。相關的蔬菜諺語,雖分得沒有這樣細,卻也有栽種方法、田間管理、采摘收割等多項。“種瓜不打又,結瓜長不大”,“七月半,栽早蒜”,“春分栽菜”,“大暑摘瓜”,類似諺語,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因而在農村地區廣為傳播,也算是蔬菜種植的小詞典。
有菜五分糧,不怕餓斷腸。
一畝菜園十畝田,十畝菜園賺大錢。
春天多種菜,能吃也能賣。
多種一園菜,等于一倉糧。
種姜養羊,本短利長。
春菜夏瓜秋蘿卜。
麥揚花,排黃瓜。
八月半,種早蒜;八月中,種大蔥。
立秋栽蔥,白露栽蒜。
勤是搖錢樹
“男耕女織,豐衣足食”,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所渴求的和諧生活畫面。古諺云:“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饑者;一婦不織,天下必有受其寒者。”道理十分簡單,也十分透徹。“流多少汗,吃多少飯”,這中間體現的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一個“勤”字。有人歸納總結“勤”有四點:勤是創造之源,勤是進步之路,勤是財富之母,勤是道德之本。而這四點,恰恰是中華傳統文化和中華傳統道德的精髓。愚公那么大年紀還敢于搬太行、王屋二山,精衛那么一只小鳥還敢去填海,認準的也是一個死理:只要有勤之心,勤之志,這世界上沒有什么辦不成的事。《易經》中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之句,意思是說,只要君子白日里辛勤不倦,自強不息,晚上謹慎小心行事,即使身陷人危險境地,也可以化險為夷,逢兇化吉。“人勤萬事通”,用一個“勤”字“通”遍萬事,看上去有些夸大,但細想一想,也確實如此。
“一生之計在于勤”,“勤儉治國,勤儉持家”,“書山有路勤為徑”……類似諺語,上誦至官府衙門,下傳于鄉里百姓,可見它的影響力有多大。
懶牛屎尿多,懶漢明日多。
懶病沒藥醫。
嫩雞婆帶不出勤雞崽。
年幼貪玩,老來要飯。
飯搬大碗,做活鞭子趕。
吃起來眼鼓到,做起來手縮到。
盛飯堆尖尖,做事溜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