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夏至氣候與農事習俗
夏至“忌雨”的習俗,其實是一種對氣候的期盼。古時農家把夏至半個月分為頭時(前三天)、二時( 中間五天)和末時(后七天) ,農民最怕的就是“時中下雨”“時末打雷下雨”,這些不科學的習俗,反映了古代農民靠天吃飯的觀念,因為夏至半個月內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對農作物生長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過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時節,作物開始需要水分了,所以農家都盼望分龍日(即農歷五月二十日)以后,能及時下雨。至今,我國許多農村還流傳著這樣的氣象諺語:“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里都是米。”夏至是一年“四時”之一,民間常以這一天的天氣占驗農作物的收成。如夏至在農歷月末或夏至日有雷雨,那是歉收之兆;夏至在日,則是吉兆。過去還有《夏九九》,以夏至為起點推算時令變化。夏至標志著盛夏季節的來臨,平常人們都把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叫作“三伏天”,與最冷的“三九天”對應,而三伏的日子,是以夏至為依據的。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至第四個庚日的十天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為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為末伏。俗稱中午為“晏晝”。伏天中午,烈日炎炎,農人午飯后總要休息片刻再出工干活,稱“歇晏”。
三伏天,在農事和生活方面也有一些傳統的習俗。三伏天,循俗造醬。先以小麥粉做餅蒸熟,中間挖一小孔,稱“醬餅”,貯存發霉后,在烈日下曝曬。然后擇日將醬餅加水攪拌,稱“合醬”。合醬日,俗忌雷鳴,有“雷鳴不合醬”的說法。合醬之后須繼續曝曬,使醬色濃厚。曬醬期間,如是晴朗的夜晚,一般把醬缽放在露天處,可使醬味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