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夏至養生習俗
古代對于夏季的養生是很重視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也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心靜自然涼”,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禮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夏至節氣的一些明顯現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這說明這一時節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夏季是草木茂盛,繁花似錦的季節,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開花結果。這時的養生之道應是晚睡早起,不對白天心生厭煩,使心情平和,使花落瓜熟,使邪氣隨汗水流走。夏至作為炎熱的起始節點,對健康養生是有重要意義的。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所謂的“枯夏”。民間開始偷閑消夏,注意飲食補養。“疰夏”是一種季節性病癥,主要因為天氣的暑熱和體質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夏至防疰夏”,各地有一些飲食的風俗,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夏至節,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諺,說明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夏至日照最長,故中國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語。過去,人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有的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北京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山東是“冬至餃子夏至面”;廣東是“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建德是“立夏日,吃補食,紅棗雞蛋、黃芪雞”;杭州為了紀念龐涓吃烏飯;江蘇則是夏令三鮮少不了: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鮒魚和咸鴨蛋;陜西夏至食粽子,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在南方,農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 夏至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兒童體重增加,更健康。中國有些地區,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母親娘家吃飯,舅家必用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話說吃了莧菜,不會發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信陽等地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也有到外婆家吃腌臘肉之食俗。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圓糊醮。有諺語:“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以前,很多農戶將醮坨用竹簽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處,并燃香祭祀,以祈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