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放棄1000字作文
在的聊天群里,一個網友發來一張圖片,是一副漫畫。畫面上,出現了一個十分奇怪的情景:在某個人口稠密、異常繁華的公眾場合,一臺自動扶式的電梯正載著許多人在艱難地運行,那電梯就像一頭負重的老牛顯得如此的氣喘吁吁,顯得如此的不堪重負。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旁邊那十分寬敞的步行階梯竟然只有一個人在獨自悠閑地行走。
我不禁脫口而出:這個人放棄得真是恰到好處。同時,我忍不住笑了,笑過之后,我在沉思。
很顯然,雖然步行顯得有些落后,有些不太體面,可是,我仍然要為這獨自在步行道上悠閑行走的人大聲喊好。是啊,放棄,多么理智的放棄,讓本來顯得很尷尬的事情變得十分的體面,十分的落落大方。要是在平時,這步行的人肯定不如坐電梯的人舒服,不如他們有面子。可是,在無數人擠爆電梯的時候,坐電梯是幸福的嗎?步行是痛苦的嗎?不,一切都因為情況的改變而非改變。當一種原本優越的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優越的選擇因為過于激烈的競爭而顯得并不舒服,甚至明顯不是優越而是尷尬的時候,那么,及時放棄那種所謂的優越,其實反而是一種明智之舉。也許,這正是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智慧,也許,這正是一種辯證法的勝利。
有人說,不放棄不拋棄才是人生的關鍵,還說什么“哪怕經歷一萬次的失敗,也要一萬零一次地站起來,”這個觀點在我看來也不都正確,試問,人生短短數十年,有幾人等得起在一條路上經歷上過多的失敗。
我讀高中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僅僅是因為農村中學少有文科老師,更無文科班,在那個年代只有一條道往前奔地報考理科,可是,他天生不是理科的材料,所以,兩次高考報考理科,都沒有成功。當他打算第三次報考理科的時候,一個好心的同學耐心勸導他改行——————調轉方向改讀文科,畢竟,要放棄學習了很久的理科,對于一個農村青年來說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勸說者的耐心。他終于改讀了文科。改讀以后,正應了那句話:“聞到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他對于文科的悟性和智慧,遠比理科強得多。僅僅一年的文科學習,他以優越的成績考取了重點大學,經過若干年的打拼,后來他成為了大學校長。如果,當初他不放棄,能夠成為大學校長嗎?
人生如白駒過隙,時間或者說機會容不得猶豫和徘徊,選擇是經常會遇到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無法彩排的現場直播,所以,學會選擇,學會適時地放棄十分重要。如果魯迅、郭沫諾不是放棄醫學,而是鉆牛角尖,死摳所謂的專業,他們能夠成為一代文豪嗎?比魯迅更早的是李白和陶淵明,李白雖然才高八斗,可是,后來遭到楊貴妃的猜忌,如果仍然留在宮廷,即使他把所有的棱角都磨平了,他也許能夠當上四品五品的官員,也許是二品三品的官員。可是他肯定會失去到祖國名山大川游歷的機會,再說,李白那種骨子里的傲骨和傲氣是能夠脫胎換骨改變的嗎?他如果不放棄宮廷生活,不但仕途不會有太大的升遷,他的詩歌,他詩仙的英名也必然失去。試想,局限于宮廷,沒有了基層的生活,李白那些才情四溢的詩歌還能寫出來嗎?那么,中華民族也許會多一個只會寫宮廷詩的御用文人,那么,一個偉大的李白必將會缺如。無疑,李白理智地放棄了留在宮廷的機會。至于陶淵明,那中法放棄更是盡人皆知。他不為五斗米折腰,主動放棄了做官的生活,寫出了許多讓后人嘆為觀止且高山仰止的作品,無論其人格還是詩作,哪怕就是一篇《桃花源記》,也讓中華民族感動,也讓無數炎黃子孫口口誦讀,薪火相傳,一直到現在,到永久的未來。如果沒有當初陶淵明的放棄,沒有他的傲視權貴,他能有哪些曠世作品嗎?
余秋雨,一個當初十分年輕的大學校長,因為主動放棄——————辭去校長職務,成為中國首屈一指的學者和國學大師。有人說,國學大師怎么是余秋雨呢,不是還有季羨林等等人嗎?是的,耶穌已死,我即上帝,在老一代的國學大師逝去以后,余秋雨當然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了。當年,一個有些地位的貴族小看貝多芬,他藐視貝多芬的音樂成就,貝多芬不得不憤然回擊,大義凜然地說:是的,你們這些侯爵伯爵其實并沒有什么了不起,你們這些人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可是,貝多芬只有一個。應該說,貝多芬為了音樂事業,肯定也放棄過很多當時看來十分流行的追求。
其實,學會放棄,也并非和我無關,我自己也有切身體會。年輕的時候,我是很早就寫過一些文學作品,而且,憑著筆桿子進了舒服的衙門,是一個早年的公務員。可是,我雖然沒有李白的才氣,但是,我是個打死不送禮的人,在現在的官場,是一個很不懂行情的人。所以在我的周圍,連勝三級的人有,步步高升的人有,可我永遠都是“流水的領導鐵打的兵”中的那個兵。可是,我后來也主動放棄,連想都不想升遷的事情,發奮寫作,現在寫下了二百萬字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已經得到社會和讀者的廣泛好評。假如不是主動放棄,我不可能成為百度百科人物的,更不可能獲得那么多點贊。
學會放棄,其實也能贏得人生的最后一聲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