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女排精神實現(xiàn)中國夢征文1500字
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女排3-1戰(zhàn)勝塞爾維亞,時隔12年再度奪冠,歷史上第3次獲得奧運會金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有關弘揚女排精神征文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篇一:
年輕的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奪冠了。等待12年終見“王者歸來”,許多人喜極而泣。“女排精神”也很快成了刷屏熱詞,在話語多元的輿論場,時代的共鳴竟然如此強烈。在這一刻更容易讀懂中國,攻堅克難永不放棄的精神已然是時代的最強音。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頑強拼搏創(chuàng)造了“五連冠”的輝煌,受到女排的激勵,國人喊出了“學習女排,振興中華”的口號。那個年代,改革尚在起步階段,經(jīng)濟薄弱、物質匱乏,但是中國人民由女排的崛起感受到了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那就是“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勇攀高峰”,學習中國女排成了各行各業(yè)的自覺行動。理想的大旗獵獵作響,一批不計個人成敗的“急先鋒”打破體制壁壘,為改革趟出了路子,他們同樣是當之無愧的“鐵榔頭”。
賽場上從來沒有常勝將軍,三十年來中國女排幾度起伏,可見競技體育的競爭是多么激烈。讓人欣慰的是,中國女排總有一股打不垮的精氣神。暌違12年之久,年輕的中國女排又一次獲得世界冠軍,實力固然是基礎,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在幾場硬仗中打得觀眾熱淚盈眶的中國女排再次詮釋了女排精神。
今天的中國已經(jīng)不需要通過“女排必勝”來證明自己的強大,女排的這次勝利之所以引起巨大的反響,是因為她們在新的時代引發(fā)了全社會的精神共鳴。這個物質極大豐富的年代很容易讓人滿足于安逸的生活,因此習慣性地拖延或者逃避一些改革難題。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其實比三十年前更具復雜性和艱巨性,容易改的都改了,留下的大多是難啃的硬骨頭。如果此時不能咬緊牙關,像中國女排那樣打幾場硬仗,看似安逸的生活就會平添許多風險,甚至有可能戛然而止。現(xiàn)在無數(shù)人在談論女排精神,也是希望借此機會重溫那段艱苦奮斗、決不放棄的歲月,為自己打氣提神。
在新的時代,女排精神也有新的內涵,過去我們側重的是吃苦,為了勝利不懼“魔鬼式訓練”,而現(xiàn)在我們更欣賞的是專注。對事業(yè)的專注,在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的身上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作為“五連冠”的主力,郎平在退役之后原本可以得到一個安逸體面的職務,但是她放棄了這種看上去一馬平川的生活,無論是在海外還是在國內,無論是在俱樂部還是在國家隊,她都能積極地應對困難,從不逃避。在這個充滿了太多機會的社會,很多人都覺得名利唾手可得,不肯“耽誤”一點時間。而郎平用了32年,實現(xiàn)了從奧運會冠軍隊員到奧運會冠軍教練的“升級”。很多人不惜用最美的詞語贊美郎平,但是未必知道她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在里約賽場上,郎平說過 “不是贏球才有女排精神”。里約賽場的經(jīng)歷證明,女排精神也不是戰(zhàn)無不勝的利器,只是讓人能在關鍵時刻不放棄,讓人在遭遇失敗之后依然選擇積極戰(zhàn)斗的精神動力。那些僅在口頭贊美女排精神的人,不可能學到它的精髓。學習女排還得少說多做,認認真真地干自己的事情,少一些搖擺和浮躁,持之以恒,精神的價值終會顯現(xiàn)。
篇二:
里約奧運會女排決賽,中國女排3-1戰(zhàn)勝塞爾維亞,時隔12年再度奪冠,歷史上第3次獲得奧運會金牌。
幸福像花兒一樣就這樣措手不及地綻放開來。女排再次以她們獨有的姿態(tài),將中國人拉回到平淡的里約奧運時間。當大眾跑題談論其他時,只有郎平和女排最終能把所有的聲音都歸攏到體育層面上。
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本屆奧運會上,中國觀眾已經(jīng)普遍能夠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看待比賽,這是很大的進步,但似乎又過于平和了。這個夏天,如果中國在里約最大的收獲只是傅園慧的“洪荒之力”和秦凱的浪漫求婚,那將是一種殘缺。
當人們普遍以“葛優(yōu)躺”的姿勢癱在沙發(fā)上,目光偶爾從手機屏幕上移開掃一眼電視的時候,還好有郎平和中國女排,讓中國人得以守候在電視機前,等待一場直播的開始。
里約奧運會,郎平成為最耀眼的明星,在中國戰(zhàn)勝荷蘭的比賽后,各主流媒體都在第一時間發(fā)布了長篇稿件,這明顯是提前準備的。因為女排和郎平,在奧運會快結束的時候,媒體的新聞大戰(zhàn)才剛剛開始。中國女排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隊伍,這次最大的功臣就是郎平。這是90后甚至95后的時代,這是傅園慧、馬龍和張繼科的時代,但這也是屬于郎平的時代。
在中國體育界,只有郎平能夠讓老年人和年輕人找到共同話題,只有郎平,能夠讓那些競技體育愛好者與段子手們達成共識。
那個鐵榔頭,為何能夠成為今天的郎平?
賽后接受采訪時,郎平可以先中文后英文。有媒體問她兩場生死戰(zhàn)之后都動情落淚的事,翻譯把郎平的喜極而泣翻譯成為“cry”時,她主動更正說:“應該是emotional(容易激動的)。”在中國運動員和教練中,郎平的英語是最好的。她有長期在國外執(zhí)教的經(jīng)歷,曾擔任意大利兩家俱樂部的主教練和美國女排主教練,長期離開母語環(huán)境,讓她的國際范兒十足。在國外,她曾長期忍受貧窮、孤獨和痛苦,這些都是只在大賽才興奮的中國公眾所不知道的。
郎平是一個異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女排擊敗美國隊獲得冠軍。中國女排“五連冠”時代的功臣們,有不少后來做了體育系統(tǒng)的官員,孫晉芳、張蓉芳都成了局級干部。少數(shù)沒有做官的也慢慢凋零,離開了體育一線。只有郎平頑固地從事著自己喜歡的排球事業(yè)。1985年郎平退役,本有機會擔任北京體委副主任,她卻選擇出走美國做窮學生,這種眼光和選擇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如果真的有女排精神,這種精神到底是什么?中國乒乓球隊后來稱霸乒壇很多年,成績遠比女排出色,但是人們更懷念的還是女排。中國女排從來沒有過“統(tǒng)治地位”,幾乎每一次奪冠,都靠艱難的拼搏完成,在最困難的時刻,呈現(xiàn)出最頑強的精神,或許這就是女排精神的實質。
如果真的有女排精神,從80年代以來,一直擔負著這種精神的就是郎平本人。1988年,中國女排在漢城慘敗,從此進入低谷。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連續(xù)參加3屆奧運會的巫丹被查出尿檢呈陽性,更是讓中國女排哭成一團,但是有多少人是同情她們的?直到20xx年的雅典奧運會奪冠,人們才又重新開始談論女排精神。
30多年來,“女排人”換了幾代,女排也幾度沉浮,只有郎平一個人,仍然像當初的鐵榔頭一樣,為了排球的理想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
郎平動不動就落淚,顯示出她內心柔軟的一面。這讓人想起她當初為何選擇出國,據(jù)她在自傳中說,她曾陪某訓練基地的官員到當時的“國家經(jīng)委”去申請經(jīng)費,但是那筆錢后來卻被該基地的官員挪為他用,為此,國家體委還讓郎平寫了檢查。當時,郎平還不到30歲,她就已經(jīng)知道,適合自己的,只有單純的排球。
正是對自己命運的清醒認知,才讓她選擇了始終與排球為伴的道路。她一直是一個單純的人,為排球而活的人。
就這個層面說,郎平一直領先于時代,領先于中國體育界。她退役后就去美國學習體育管理,這讓那些選擇當官的隊友們不解;當初她去意大利打職業(yè)比賽,被人譏諷為“為錢打球”;她率領美國隊在20xx年奧運會上擊敗中國,也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了一些謾罵。
但郎平是真正把排球視為自己的職業(yè)和事業(yè),排球就是目的,而不是一個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毫無疑問,郎平是“舉國體制”培養(yǎng)的花朵,但是最終卻掙脫了舉國體制下運動員的宿命,而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歡呼之后,我們也許更應該深思:在“女排精神”背后,其實還有一種“郎平精神”和“郎平道路”。這才是中國體育界應該總結的。
奧運會后,朱婷將去土耳其聯(lián)賽打球,人們都說朱婷是郎平最好的接班人,除了得分能力,這種開放和純粹,也有郎平的影子。或許這才是最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