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莊子的1500字作文
莊子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途中。’”上面的文段是記載在《秋水》中的故事,表現出了莊子那無與倫比的清潔精神與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的同時,也表現出了世人心中的莊子形象。
但我是個市井小童,目光淺短,看不到名家圣人眼中的莊子。我看到的莊子只不過是個消極、悲觀、無所事事、不務正業的人而已。
在鮑鵬山教授的《莊子: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一文里,鮑教授認為莊子是位“天仙才子”,“他幻化無方,意出塵外,鬼話連篇,奇怪迭出”。他不重權,孤獨的游走于月色下,做那高尚的守月人。鮑教授還將莊子與姜太公作對比,意在體現出莊子不貪慕世俗權力的高尚品格。
我不敢說鮑教授說得不對,我只是知道“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心中的莊子并不如鮑教授說的那樣偉大。
在我看來,莊子和姜太公除了在學識上有一拼之力外,其它方面就是大大的不如姜太公了。世俗的權力并不污濁,污濁的是人心。權利本無對與錯,只是人們強行給他戴上了一頂污蔑的帽子而已。
姜太公八十多歲仍直鉤釣魚,只為釣來周文王。難道他就真的名利熏心,為了那些世俗權力后的榮華富貴而等待嗎?他貪圖的遠非那淺薄的榮華富貴可比,他貪圖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生活。他把權力當做了當做了拯救天下,拯救百姓的工具,他將權利看作為為百姓尋找幸福安康的力量。
莊子和姜太公一樣有經天緯地之才,安國富民之能,他也一樣有無可比擬的權利在面前。但他拒絕了,他怕,怕權利的污濁將他弄臟。在世人看來,他不留戀世俗的權力,是高潔的代表。但我覺得他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他有能力讓別人幸福、快樂的生活,他卻因怕權力背后的污濁而選擇逃避。他逃走逃出了一個高風亮節之名,但他有想過那些在戰火中苦苦掙扎的百姓,有想過他這一走,百姓又要承受多少年的痛苦嗎?
怕被污濁就選擇隱世,那么就不會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就不會有護宋保宋的岳飛。如果人人在權利面前都選擇隱身,那么現在的世界又會是什么樣呢?
毛澤東主席比之莊子如何?若毛老人家也學著莊大圣人避世去著書立說,不知道鮑教授有沒有機會在《百家講壇》上神采飛揚,有沒有機會去評論莊大圣人的人生觀了?
鮑教授在《莊子:當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一文說:“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賴,誰更無理,誰更無情,誰更無聊,......,誰更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從而誰更能破罐破摔,誰更無正義,無邏輯,......”這里的“他”自然是指莊大圣人,這種“你爛,我比你更爛”的處世之態在當時的社會除了他,恐怕也沒有幾個想得出來。
莊子這么做算什么,他很了不起嗎?如果人人都“以爛為爛”,那么只能說“這個世界在瘋狂”。
一個有治世安民之才的人,想的不是國家與民族,卻只知道一味的逃避。最可恨的是,還有一群人對著他極力追捧,對著世人夸夸而談,從他的文章中讀出連他自己也未必知道的內涵,大肆歌頌。這仿佛讓我懂得,逃避也能獲得鮮花與掌聲,逃避也是我們中國人值得夸耀的美德。
鮑教授從莊子的文中看出滿紙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淚,而我看到的除了荒唐還是荒唐,這也許就是上流人士與市井小童的區別所在。試問,一個市井小童又怎能從教人一味逃避現實的文中讀出高風亮節呢?
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魯迅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難道我們真的會走到無路可走的地步嗎?如果真的走到了,那么我們就再走一條路出來。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