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范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于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通過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能夠提高語文老師的教學水平。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范文,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鑒。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范文(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我們用了三個課時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發現許多環節還沒有盡善盡美,反思一下,希望對以后的教學有所幫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對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但是在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樂園”里,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里捕鳥的樂趣,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眷戀。即使在三味書屋里,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
我的學習目標是這樣設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對比寫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會文章寫景的方法;
這個目標注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過反思發現,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地表述動作,學習如何增添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學習寫景的方法;從寫景中領悟作者熱愛留戀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以點帶面,以課本為基礎,跳出文本之外,深層挖掘,從文章中領悟魯迅成為偉人的原因等。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我首先是配圖片介紹作者,然后是介紹這組散文,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重點放在感知課文,分析課文,分析的過程也是按照由課文順序進行。
反思后,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設計忽略了檢查字詞這個環節,因為課文較長,所以設計時就沒有想學習字詞,但是,在讀文章時就發現了問題,也使我明白了無論多么細小的問題,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畢竟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紹作者的圖片也應該用上,否則,只是浪費,毫無意義。最主要的是課程的進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可以重新組織,使之成為一個有關聯的整體。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而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上,課前的考慮不夠充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范文(二)
本文教學是開學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開頭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仍然堅持用“生本”的方法。經過一個假期,學生是否在學習中又不適應?是否還能夠用生本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來迎接新的學習?為此,我這樣來處理:
第一課時,我將“前置性作業”放在堂內進行,向學生明確學習內容,獨立去完成。我則不斷巡視,及時給予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我重點解決兩個問題:(1)整體感知。(2)交流閱讀體會。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我特別注意訓練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能力,先口頭,后筆頭,糾正學生個在表達上的不足。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尤其關注學生在“引讀”方面的功夫做到沒有,同時也引導學生善于從多角度去思考賞讀文章。
總的感覺,學生在賞讀批注方面還可以,使上學期生本語文教學的成果得到鞏固。但在“引讀”上學生還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豐富。因此,我應該借此來引導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這樣才能積累到豐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讀”的角度更廣,使學生的思維有深度。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范文(三)
在講授這篇課文的三味書屋那部分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童年魯迅的眼里,百草園充滿了無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較下,三味書屋是不是就是枯燥無味、沒有絲毫的樂趣呢?”學生都很積極,紛紛舉手回答,大家一致認為就算是讀書生活也是有一點樂趣的,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跑到后園去折桂花,捉螞蟻喂蒼蠅;二是趁老師讀書入神時在下面做戲或者畫畫。
在整篇文章結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魯迅通過這篇文章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請看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中的第三小題,請你靜靜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種觀點,并說出你的理由。”五分鐘后,學生紛紛舉手作答,大部分學生都贊成第三種觀點,即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但也有同學贊成第二種觀點,即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生活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我問他們的依據是什么,他們說老師拒絕回答怪哉這個問題就是很好的依據。我再追問還有沒有時,他們都搖頭說沒有了。
這時周睿哲舉起了手,他的依據是趁老師讀書入神時同窗們在下面做戲或者畫畫。他的話剛一出口,其他同學都紛紛指責他,說他是胡說,明明前面已經說了 這是讀書生活中的一點樂趣,怎么又變成了枯燥無味的依據呢?我搖手制止了其他學生,我讓周睿哲說一下他是怎樣理解這個地方的,他說了很多,但一直沒準確的表達出來(他平時的成績不是很出色)。看著他那著急的神情,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意思,我說:“請你聽我說,看看你想表達的是不是這個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師教授的知識很有趣的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話,學生就會全神貫注的讀書,就不會偷偷的玩游戲了。是不是這個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連連點頭。其他同學聽后也很是贊同。我表揚了周睿哲并鼓勵其他同學以后也要多動腦筋并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
課后,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我按照優差生的觀念來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舉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學不就失去了這么精彩的一個觀點嗎?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平等的空間,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反思范文(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課文,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在,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青睞。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悵。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本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在我的“樂園”里,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里捕鳥的樂趣;即使在三味書屋里,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設計了“各抒己見”這一環節。預設的問題是:“有人認為,百草園是樂園,三味書屋是苦屋,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么?”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課堂上本環節是學生參與人數最多,積極性最高的一個環節。有的說三味書屋是苦屋,理由是學習內容枯燥無味;有的說三味書屋不是苦屋,因為作者也寫了一些趣事,如尋蟬蛻、折臘梅枝……經過學生的探究,再由教師點撥,提煉出這樣一個觀點:三味書屋中既有苦也有樂,應該說是一個“苦中有樂”的書屋。再聯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題自然得以凸現,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課堂上問題的提出很關鍵。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有效性,必須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必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這樣學生才樂于回答,急于回答。問題必須提到點子上,課文的難點才能得以突破。
當然,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其它環節的設計不太合理,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讀課文的方式有些單一……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摸索,力求達到課堂教學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