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粹的閱讀時光作文1000字
于我而言,網絡這東西的誕生簡直太美妙了,我可以隨時隨地上網與遠在千里之外的人交流,我還能立即知道世界上正在發生在的事,還可以任意打開一個移動游戲端痛快地打一場游戲……這東西似乎并沒有像他人口中的“惡魔”一樣控制著我本就碎片化的學習生活,真正的“撒旦”卻是電子閱讀的出現。
在我看來,首先,瑣碎的閱讀無法形成系統化的內在知識。舉個例子,作為一名高中生,曾經的自己期盼著的不是老師耐心地講解,而是那一張張知識梳理卷,妄想通過死記硬背來獲取高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無法理解那一條條重點知識的背后含義與思維邏輯。不僅沒能應用在實際題目中,還浪費了大把的時間。類似的,瑣碎的閱讀就像是孤立存在的知識點,沒有前因后果,自己無法真正獲取他想表達的思維與知識,看似認真地閱讀,事實只是虛度了光陰。
其次,碎片化閱讀所需的時間可能更長。如前文所說,既然想建立統一完整的知識體系,那么不如將之前所學的知識鞏固復習不就好了。誠然,且顧是個好習慣,但有時復習并沒有什么效果。這危害正在于你復習了與下文有關的局部知識,卻給你復習了整篇全文的感覺。當你繼續閱讀,說不定就會發現幾個星期前曾經復習過的章節與本篇又有聯系,又得返回去再次復習,一而再再而三地返工。因此,碎片化時間反而隔得越長,就越沒有效果。
再次,虛榮心也是促使我們碎片化閱讀的一大“禍害”。很多讀者的心理其實并不是為了豐富內心,更多的是只能在人際交往中多一份談資。如今,越來越多的公眾號學會了提煉關鍵信息,不需要讀者復習前因后果來“浪費時間”,直接汲取信息就可以了。
知乎上也有人引用孔子學生子夏說過的話來形容他們:“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但是“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最后,碎片化的閱讀最可怕的是打亂了更多人未來的思考模式。碎片化閱讀不僅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更折射出個人精神碎片化的困境。幾乎所有的網友都看到過類似的“干貨”文章,什么是“上海最好玩的五十個地區”,“最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很多人會下意識點個贊然后收藏并轉發,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再也沒有翻閱過。當我們遇到困難了,第一反應不是去查找自己利用“碎片化時間”積累下來的干貨,而是問朋友,或直接百度一下。結果只會斷章取義,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滲入到人的思想,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了我們。
德國哲學家尼采有言:“我之所這么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電子閱讀存在的價值。比如它解決了長途運輸的笨重;很多軟件自帶的分類查詢功能也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所以,萬事皆有兩面性。在我看來,碎片化的生活總是弊大于利。碎片化閱讀也好,傳統閱讀也罷,孰重孰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從中獲取知識。如今舊書店的重新復興,或許也意味著快節奏生活弊端逐漸被人們提及,人們更需要關注怎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如來一杯咖啡一本書,過一個充實悠閑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