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擁征文范文
【篇一:他】
曾幾何時的黑霧籠罩在我們的上空,天空失去了原本的顏色,恐懼纏繞在我們的心頭。暗淡下來的光芒,讓我們看不清世界的格局。是誰撐起了人們無法呼吸的天空?是誰斬斷了與光耀的阻隔?是他們,一個個充滿希望的眼神,堅定的意志,不畏困難的英勇戰士。人們因為他們的存在,又萌發出生的希望。群眾與軍人的關系,好比就是魚與水一般,大家互不相離。
一路慢慢地走來,周圍的景色已經不知變幻多少次了,不禁感嘆時間的流逝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卻改變了世界。還有多少人還曾記得過去的事跡,那一幅幅觸動我們心中的琴弦的畫面。多年前的一個重陽節,鞭炮聲此起彼伏。只有他未曾忘記,冒著小雨來到了長安鎮將軍山憑吊烈士,當來到的時候卻看到了雜草,心中難免有一絲哀傷。這里不知沉睡了多少讓人由心欽佩的英魂,世代傳承著深信不疑的旋律,溫柔得仿佛要催人淚下,在恒久不曾停息的雨中。任由雨水拍打著他的身軀,哀傷的氣息充斥了整個心頭。薄薄的霧沒有人阻擋住他的視線,他毅然地向前走去,寒冷的風無法撲滅心中燃起的火苗。他默默的蹲下身子,摘了一束山花,向烈士們許諾:“只要自己還活著,決不讓你們寂寞。”他那微弱卻堅定的聲音,引起了身邊陣陣的微風,宛如揮去了身上的雨珠。他的眼神注視前方,踏出了重要的一步。
晨曦中,“樟木頭鎮將軍館”光彩奪目。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有多少人知道它的背后經歷了多少風雨才邁入了我們的眼前。是他,因部隊精簡整編,時任連長的他專業回到家鄉。“盡管離開了軍營,但軍人本色不能丟。”他暗暗告誡自己。是他,帶領十一個工作組拜訪了六十多位將軍,奔波了三萬多公里,足跡踏遍九個城市,收集資料二百多件,將軍館的問世。一位老將軍欣然題詞:“寶山腳下兵強馬壯,樟木頭人擁軍有功。”當大家紛紛來到的時候,他坦露心聲:“今天的社會需要一個載體,記載著先輩的奉獻,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他完成了他的承諾,他的完成不僅僅因為自己的承諾,更多的是自己心中的責任與一腔熱血的內心愿望。
雨,不知何時開始慢慢地落下,當淚之雨劃過臉頰時會變得更加美麗。唯愿,將曾幾何時的晴朗與今日之雨色緊密相連。或許這就是天上的戰友們對他的肯定。他們的向往,凝聚成一束光芒;他們的心跳,匯作一瞬間的感動;他們的目光,造就一次偶然;他們的溫暖,化為一個約定。
【篇二:他的擁軍路】
一位身懷擁軍情的鎮書記,二十多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地為戰士們服務…………
多年前的一個重陽,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他冒著如絲般的小雨踏上了長安鎮將軍山這座埋葬著軍魂的土地,他胸懷著對軍人的崇敬來憑吊烈士,小雨淅淅瀝瀝,小山凄凄涼涼,沒有那滿山的杜鵑花,只有那交錯叢生的荒草,他的心溢滿了悲傷。而此時,正是這般情景觸動了他。他默默蹲下了身子,輕輕地摘來一朵山花,向烈士許諾:只要自己活著,決不讓你們寂寞。漫天的輕絮飄零,將軍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這畫面中,一位鎮書記堅定的眼神,慈祥的面龐清晰的刻畫了下來……
他是軍官們心中親切稱呼的貼心老班長,他不遺余力的支持當地的駐軍部隊建設,他為軍官們做的那麼多的事深深地銘記在官兵們心中,一位與他相交多年的當地駐軍部隊的領導這樣說:“李滿堂關心支持部隊建設的事,數也數不完。幫駐軍干部解決家屬就業、孩子上學;為退役軍人購買商業健康保險解后顧之憂;為大齡未婚官兵牽‘紅線’……官兵們都稱他為‘貼心老班長’。”
軍民魚水情,民愛軍,軍愛民……他懷著一腔熱血奉獻軍隊,是人民的擁軍模范,其實他心中也埋藏著一份對戰友的眷戀……
他當過兵,上過戰場,看過戰友陣亡,戍守過西北,七年沒吃過米飯……戰士們的苦他亦受過。而令他終身難忘的是在多年前的戰場上……
那一聲巨大的爆炸之后,他耳膜微微的刺痛,不敢看也不敢想,高山上從此埋葬著他親如兄弟的戰友——輕機槍手大江。他聽見自己的心臟急速跳動的聲音,每一剖抷熱血在沸騰。那場戰役中,他失去了曾經相濡以沫的兄弟,在見證了戰友倒下的瞬間,他整個人僵住了。無數個夢寐醒來,他的淚水打濕了枕頭。“如果我能平安地回來,我一定會照顧大江的父母,如果我有能力一定要幫助那些退伍軍人。”他心中暗暗立誓。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故人不在,卻激起他心中要用畢生來奉獻軍隊的決心。
現今樟木頭有一座“將軍館”。每天,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將軍館負責人說,“建這樣一個獨具特設的教育基地,凝聚著鎮黨書記李滿堂的很多心血……”是的,他做到了。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履現了那個曾經的誓言。
猶記得那在將軍山上肆意飄著的小雨,一絲一絲無聲的落著,如絮、如塵,你那堅毅的眼神,冷淡了周圍的一切,皆因你說過的一定要做到。而今,漫山的花覆蓋了雜草。“綠葉紅花一條根,魚兒和流水不能分,軍愛民來民擁軍,軍民情誼唱不盡……”恍惚之間,漫山飄蕩著深情的歌聲。
【篇三:兩代濃濃擁軍情作文】
背景:抗日戰爭在東北悄然拉開帷幕,逐漸彌漫到西南地區,而處于南方的一個村莊內,全然無一點戰爭的氣氛。不久,硝煙漫天撲來,掩蓋了整個中華大地。
一日,村中一老伯正蹲坐在村口抽著他得大煙,忽然看見,樹林中鉆出一狼狽的青年。他滿身泥土,身上還掛了花。老伯趕忙湊到跟前問到:“小伙子,你沒事吧?”青年張開他干澀的嘴唇,翕動著說:“水……我要水……”老伯將青年帶回自家中,找了身干凈的衣裳給他換下。
清洗后的青年英俊偉岸,未等老伯開口相問,青年人就說出了自己的身份:“老人家,我是八路軍。我在戰爭中受了傷,醒來后發現部隊已經撤退了,只好四處尋找人家下落,討口飯吃。”老伯摸著青年的頭,說到:“你若不嫌棄我家的粗茶淡飯,就在這里落腳吧,哪時候你的大部隊來了你就哪時走。”青年人感激不盡,正想謝謝老伯時,門外傳來了清脆的女聲:“爺爺,我回來了。”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立于門口,年齡與青年估摸著相近。
“咦,爺爺,家里來客人了么?”姑娘羞澀地問道,眼神還不時地瞟向青年。青年人嘿嘿一笑,搖頭說:“你……你好!我叫虎子。”姑娘亦回到:“叫我婉兒就可以。”
青年每日幫助老伯耕田、勞作,同時不忘聯系部隊的消息。一來二去,青年和姑娘日久生情,墜入愛河。在老伯的極力支持下,他們成了親,并生下了一個大胖兒子。日子雖然貧苦,但他們卻過得非常充實。
可是,好景不長,日本鬼子探到消息,村里藏著一個八路,便帶著一支部隊來到村莊。
“日本鬼子來了,大家快躲好!”一聲號令命下,本熱鬧的小巷唏噓一陣便頓時鴉雀無聲。村民們緊鎖自家大門,只有村口那條大黃狗朝外面涌來的日本鬼子吠叫著。日本軍隊走到村口,一軍官聽到狗狂吠,心生厭惡,舉起刺刀刺向了黃狗。幾聲嗚咽,黃狗便斷了氣。軍官滿意的點點頭,朝著手下一個眼神過去,一軍員心領神悟,拿起槍向天空放了幾聲,大聲地用生硬的中文說到:“全部人都給我回來,不然我們不客氣了!”連喊三聲,村民們漸漸地從自家中走出來,聚在村口。村民們驚恐地看著日本鬼子,不敢言語。青年和老伯一家正緊靠在一起,姑娘懷中還抱著熟睡的孩子。
一位高級軍官清清嗓子,用蹩腳的中文說到:“鄉親們,今天我召集你們來,并不想傷害你們,但你們要配合我。不然,后果怎么樣我可就不敢擔保了。”村民們一陣驚恐,男人們都護著自己身邊的女人和孩子。“聽說最近,你們村莊來了名八路,你們知道是誰嗎?”村民們騷動起來,小聲地議論著。軍官開始不耐煩起來,大聲吼道:“你們知道是誰么?指出來,不然下場會很難堪!”青年臉色煞白,緊握的手心開始出汗。姑娘見此,伸手握住了男青年的手,死死地握住。
軍官背著手,慢條斯理地向周圍走了一圈,說到:“既然你們都不說,那么……”話語未落,他抓住身邊的一個女人,扔到地上,迅速地抽出刺刀對準女人“她得姓名,就掌握在你們手上了。”說完,他向地面開了一槍,嚇得女子捂住耳朵,大聲地尖叫了一聲。這一聲,揪疼了青年的心,他不想因為他而讓這些村民們受到傷害,但是,如果他暴露了,那老伯一家怎么辦?那部隊怎么辦?軍官奸笑著,把槍口指向了女子:“我數三聲,識貨的給我出來!三……”他數著“二……”青年深呼一口氣,毫不猶豫地扯開姑娘緊握的手,朝姑娘低聲說了句:“照顧好爹和孩子。”在姑娘驚詫的表情中,他舉起手來,大喊道:“是我,我是八路軍!”
就這樣,青年被日本鬼子抓走了。青年走后,老伯一家更加貧苦了。
背景:時光荏苒,抗日戰爭結束不久,又迎來了四年內戰。這時,青年與姑娘的兒子也長大了,名叫偉國,姑娘也成了婦人,又到了新一輪的征兵時候。
“娘,我回來了!”偉國放下肩上的那一擔柴,邊抹著汗邊走到水缸前舀起一壺水,咕咚咕咚地直灌了幾大口。婦人把掛在一旁的手帕遞給他,心疼地看著偉國:“累了吧,辛苦你了!你爺爺年歲高,我又不能分擔家里事情。”偉國用手帕胡亂地擦了下嘴,將手帕掛在肩上,一本正經地對婦人說:“娘,我要參軍。”婦人停住了動作,怔了一下,兩行淚水落下,打濕了胸前衣襟。這下可嚇壞了偉國,他趕忙問母親緣由。母親讓偉國坐下,把往事一一說來。偉國聽得滿臉熱淚,心里也暗暗地定下主意:參軍去,我要找到父親!
婦人送走偉國,老伯不久病逝。她每日坐在小院中,遙望天邊,她相信:太陽會出來的!
【篇四:溯源】
我們是不起眼的水滴,最終聚集成海;我們是不明亮的火苗,最終形成火焰;我們是不璀璨的星光,最終連綴成網。我們就是軍民一家人。因為團結,所以強大無比。
站在莊嚴的五星紅旗下,我心存感激。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學生,我不會忘記那些在戰場上奮力現身的革命前輩。我不會忘記今天美好生活的源頭。
歲月無聲,水過無痕。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青春為我們開辟了一片新天地。他們值得被我們所敬仰。他們值得我們去贊嘆。
對于軍民相擁最深的印象是抗美援朝。雖然是兩個毫無血緣關系的民族,但之間的情誼卻濃于血。記得小學是學過一篇關于這個事件的課文,其中一幅插圖令我記憶猶新。那幅畫中,朝鮮的老老小小都追隨者緩緩移動的火車在跑,并含著不舍的淚光將籃子上的雞蛋水果往火車里面遞。車上坐著的正是令人敬佩的中國志愿軍啊!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去維護了世界的和平。他們將永遠留在中朝兩國人的心間。他們很愛朝鮮人民,而朝鮮人民也同樣愛戴他們。這就是軍民相擁啊!一股強大有勁的愛得力量正在震撼著我,那就是軍民之間的情誼。
反觀今朝。歷史悠久的樟木頭,也是一個“雙擁名鎮”。這里有很多耐人尋味的故事。作為一個外鎮的人,我希望能用自己的精銳的眼光去挖掘這些感人的軍民情誼。
沒有一個樟木頭人不知道烈士橋的。在聽當地的學生們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頓時有一股敬仰油然而生。一幅幅畫面浮現在我的腦海,久久不能消失。多么偉大的軍人啊,用炎黃子孫的堅實臂膀為我們拱起了一座愛的橋梁。而對于擁軍的樟木頭人來說,他們與軍人的感情早已濃于了血。他們的愛是對軍人最大的敬仰。飲水思源,我們沒有忘懷。
于永波將軍曾經說過:“寶山腳下兵強馬壯,樟木頭人擁軍有力量!”樟木頭人與軍人的情感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淡的。希望那顆將軍樹能夠在這一片肥沃的土地上茁壯成長弘揚擁軍精神,傳承擁軍精神,用文化的魅力去影響下一代!讓“雙擁”精神代代相傳。
【篇五:在這里】
我跟著那位老者一步一步逼近那座遠處忽隱忽現的廟宇,不知怎的,登上臺階的時候,會莫名的產生一股肅穆莊嚴的敬意。當我們一層一層接近那遠離世俗的古廟時,似是整個心,都是顫抖的。我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然而我卻會相信這個背部佝僂的陌生老人。
“老爺爺,這里是哪里?我們還有多久才能上到去啊?”
“丫頭,別急別急。做什么事啊,都得慢慢來,等理清條理了,才好做事。”
我于是沉默。似乎又走了那么一段路,我終于累的腳踝處酸疼酸疼的,低低的呻吟了一聲,我實在走不動,索性就地坐下,對著面前的老人喊道自己實在不行了云云。
眼見他蹙著眉頭回頭走向我,邊走邊喃喃道現在的年輕人真不如從前的如何如何。我一下子便笑開來,“老爺爺,當今的生活可是好啊!”
“好好好。就你這丫頭片子的小嘴兒巧。哎,老咯,只想著要在多干些什么,不然就沒機會了。”
“說什么呢。老爺爺,您的身子骨可比我們要好,而且您的背又沒我們好使,可不照樣比我要走得快而不喘?”
“丫頭,這是上一代留下的美好啊。當年毛主席就是帶著吃苦耐勞的一支隊伍,打下如今這篇大好山河的。這人啊,必須懂得感恩,必須知道這幸福的日子,是多少革命先輩給我們拼來的。你看到了沒?那座古廟。是在這里啊!在這個淳樸的客家小鎮,在這一帶清幽僻靜的官倉。在那條河邊,在這座泰然屹立的孤峰上——他是孤傲而令人神敬的。”
我沒有出聲,因為我知道,老人很激動,所以我選擇無言的傾聽,因為這對他,或者是對我,都是再好不過的溝通交流。
“來,我們繼續前行。丫頭,當年打鬼子的時候,這么短的路程,根本就是不在話下的啊。”
我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塵土,突然有意識到自己這一舉動似乎有些“愛干凈”和“太在意”,于是我緊忙拉了拉身上的背包,一路小跑追上老人的腳步。
“這里,是蔡氏開基之祖廟,在這里啊,曾經也點燃過熊熊烈火,曾經也有過一代人的傳奇。然而不同于他的是,他們點燃的烽火,是百年傳承而不滅的。而這座廟宇,就是當年點燃烽火的炮臺。歷史真真切切的告訴我們,這座靜立在這鳳山山腰的古廟,就是當年戰火最后的見證。在這里。”
“可是,這里是樟木頭啊。一片古樸而神圣的凈土。這里,竟打響過革命的槍聲,被戰爭無情的洗掠過?”我頗有些驚奇地問。
“是啊,這里。就在民國二十七年,十月十七號。炮聲,傳到了這里。”
“一九三八年?”我皺眉,按理來說,我對歷史還是略知一二的,對于一九三八年十月發生的戰事,我只道是算日本人在大亞灣登陸那一回了。
可是,這里是那么美,美到,連自己都忘了要用怎樣的語言去形容。記得之前看過這么一句評語:這是一個離繁華很遠的僻靜之地,神靈的眼底下是蒼生百姓。猛然,就想到,是啊,在這里。曾經有過一群蔡氏青年,為了革命,為了振興中華而武裝戰斗——他們的精神是可敬的。
“老爺爺……”
“想到了吧?丫頭,咱們打革命游擊的時候啊,可真是苦呦。”
據《樟木頭鎮志》記載,當年的抗日英雄蔡子培、大學生蔡品中、校長魏拾青等人,在石馬鄉鳳山古廟里召開群眾抗日動員大會,并成立四十余人的“石馬鄉抗日自衛團”。
“蔡子培的革命征程,就是從這座古廟出發的。其間還有我的父親。丫頭,當年紅軍打仗的時候,連喝的水都沒有,有多少個被活生生的餓死渴死?可是又究竟是一種怎樣的信念啊,要他們必須堅強的活下來。他們甚至,渴到問戰友們可否吐那么一把唾沫,讓他們解渴。可是哪里會有什么唾沫啊,他們一個個,都干涸著雙唇,吐露著求生的欲望……”
老人激動地顫抖著雙手,說著說著便哭了。我不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在老一輩先一代人的心目中久久的豎起堅定而不倒的旗幟。或許很多事情都是我們這一代人所不為理解的,因為沒有親身經歷過,所以不知道。很多時候,我們九零后都被認為是會將某些歷史某些事跡所淡忘的一群。但是,有些東西,真的會感受得到,因為不懂,所以迷茫,因為迷茫,所以無視。
我驀地抬頭,望向那座廟宇,縷縷青煙繚繞在他周圍,他就那樣漠然的俯視著世間的一切,仿佛從未被卷進過那場亂戰。
我終究沒上去那里,在我沒有深刻了解到那些精神和感情的時候,我決定我不再上去,于是我告別了老人,一步一步邁著沉重的步伐,往山下走。
“丫頭……”
我回頭,見老人逆光而立,身影顯得有些飄渺。“知道我的背,為什么是駝的嗎?”“當年,村里的父老鄉親們護送革命烈士們的時候,我還是個小伙子,隨著我的爺爺,背著滿滿的山泉水,一路高歌送紅軍。”
我哭了,但卻不想讓老人看見,于是草草的轉身做了個再見的手勢,往著來時的路,仿佛我就是那背著山泉水的少年,跟著爺爺一路高歌,護送父親精忠報國。
還是原路往下走,卻再不見,來時的路。
【篇六:擁軍擁政】
“雙擁”,是指地方擁軍優屬,軍隊擁政愛民。
樟木頭的雙擁文化歷時已久,并且也舉辦了許多活動。20xx年,樟木頭在黨政聯席會議上通過了興建“將軍館”的決定,并到各地拜訪將軍,收集資料而建成了一個具有豐富歷史事件的將軍館。
將軍館里分為前言。將軍簡介,雙擁共建,將軍題詞,著作和后記五大部分。而第二部分則為“雙擁共建”,主要展示的是多年來樟木頭鎮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事跡、人物以及感人畫面的資料。
而樟木頭鎮在20xx年9月,就積極籌建中國雙擁藝術團,來自全市的軍屬400多人,朝著“支持雙擁,支持國防建設,為軍隊護航,為國家出一份力“的目標建立了中國雙擁藝術團。
東莞這個有著濃厚擁軍傳統的城市,在繼承優良的基礎上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全民參與支持國防各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不斷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大好局面,連續七次獲得“雙擁模范城“的稱號。
建立藝術團,可以深化雙擁宣傳與國防教育,展示雙擁模范城的良好形象,進一步營造社會支持的雙擁氛圍。
20xx年3月,政府領導十幾位作家“村民”進駐“中國作家第一村”,啟動作家進軍營的系列活動,深入接受國防教育,學習軍事知識,體驗軍營生活,以“崇文”和“尚武”相融合,從而打造“文武”特色雙擁文化。
作家進營活動,豐富了雙擁載體,密切了軍地關系,推進文化擁軍的一種新措施。而村民們也表示心靈與思想都接受了一番洗禮,讓他們越來越感覺到雙擁工作的重要性。
讓我最佩服的將軍是將軍館的由記載的李新良將軍。他17歲就進入解放軍工程兵學校學習,1956年軍校畢業后,曾任工兵營排長、副連長、應參謀、團作訓股參謀、師工兵科參謀。李新良工作務實,凡事都以身作則,在困難面前總是身先士卒,軍事結束深得領導信任和士兵佩服。
1979年,李新良率部參加了自衛反擊戰,戰爭中李新良沉著冷靜,分析估計敵情準確,指揮得當,取得了出色的戰績,得到了軍方的高層賞識。
最終,李新良奉調進軍,出任北京軍區第十任司令員。1999年,李新良作為國慶50周年大閱兵的總指揮,陪同檢閱了參加閱兵的陸海空部隊,達到了軍旅生涯的頂峰!
李新良的這種軍隊精神使所有人都為之感動,不僅是李新良,所有的軍人都有這樣的精神,他代表了所有的軍人。
因此,我們更要擁軍擁政,弘揚雙擁文化,把軍人的這種不屈不饒、艱苦奮斗的精神傳給后代,讓他們了解學習這種精神,牢記并傳承優良的傳統,為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
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積極關注和了解雙擁工作開展,積極宣傳和發揚雙擁精神,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七:最可愛的人】
黑沉沉的夜,風暴的怒吼聲像打鼓聲一樣,那聲音使人覺得天立刻要塌下來了。雨很大,像珠子般掉落在河里,消失不見。雨越下越大,河水上漲,沖向了居民居住地,快淹沒房子的第一層。幸運的是,當地人有一個風俗習慣,人不能住在第一層,所以第一層往往是用來當做倉庫。夜深了,大家都安然入睡,他們都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么,只知道外面下了很大的雨。
“居民們,你們不要慌!我們馬上就來救你們!”現在已經是第二天的清晨,由于水漲得太高,已經沖上了第二層,居民只好上到頂層等待救援。雨還是下得很大,有軍人組成的救援隊沒有退縮,他們一戶接著一戶救人,每救一戶人都會送上親切的問候。他們全身上下都淋濕,而且浸在水里推救援艇把人送到安全的地方。老百姓看了,都很是心疼。
“孩子,你上來吧!我們用槳劃就好了,不要累壞了身體啊!”一個慈祥的老奶奶說道。
“謝謝老奶奶的關心,但是我們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保衛你們的人身安全。”說完繼續往前推。
“哎,這孩子真是的。”
下午,全村的人基本得到救援,無人員傷亡。在這即將放松的時候,村委員急忙跑過來,說道:“還有一個人,還有一個人!你們快去救他,她家就在那,一個50歲左右的婦女,下身癱瘓,你們快去救她!”邊說邊指著那個不起眼的矮房。救援人員聽了,馬上去救他,幸運的是,因為那棟房子建在比村民房還高的地方,所以淹的不高。
救援人員游進了婦女家,發現婦女扒在家中的樓梯上。因為水把房子淹了,所以婦女用手,使出全身的力氣往樓梯上爬,才險些就她一命,但阿姨看到了救援人員的到來,還是暈過去了。
等阿姨醒來,自己已經是在醫院里,身旁坐著那位就她得軍人。
“阿姨,你醒啦?身體感覺怎么樣?”
“好多了,謝謝你啊,孩子,謝謝你把我救出來。”
“不用謝,保衛你們的安全是我們的責任!”
軍人和阿姨聊了很久,才得知她原來有個兒子,但孩子5個月的時候被別人搶走了,丈夫在8年前患病去世,隨后自己出了一次車禍,導致下身癱瘓,一個人在那矮房子過生活。村委幫她找了一個人照顧她得生活。剛好在發大水的前一天,請假回去照顧媽媽了。
“跟你說了這么多,我還是要感謝你們,你們軍人人太好了。你們是我的恩人。”阿姨擦擦自己的淚水,握著軍人的手感激道。
此后,這位軍人一有時間就來醫院陪她,陪她說話,照顧她。
“孩子,你今年多大了?”
“我82年生的,今年28歲。”
“82年。如果我兒子還在的話,應該就和你差不多大。”隨手拿出自己一直帶在身上兒子的照片。
“其實我是一個孤兒,我養父養母好心照顧我,我養父和我說,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爸媽就出車禍去世了。我養父養母對我挺好的,就是每天要我做粗活,然后在16歲那年送我去參軍。我感謝他們讓我了一個強健的體魄。”隨后就笑著亮出了手臂上的肌肉。
“咦,那個是?”阿姨指著他手上臂上的斑問道,隨手拿出自己兒子的照片。
“哦,那個是我的胎記,呵呵!”
“怎么跟我兒子的胎記這么像,對了!把你的右褲腳卷起來給我看看。”隨后,軍人卷起了自己的右褲腳,引入眼簾的是一大塊黑色的斑。
阿姨看了看兒子的照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你就是少其?少其,真的是你嗎?”隨后摸軍人的臉。
軍人覺得好奇怪,便把照片拿來一看:手臂上,右腳上的胎記一模一樣!連隱藏在額頭上的痣位置也一樣!隨后激動的抱住了阿姨。
“媽!你真的是我的媽!”
“兒子啊!我總算找到你了。20xx年了。”
“……”
倆母子抱在一起哭了很久,此時此刻的相聚是給他們倆一個意外的驚喜。
一個月后,阿姨出院了,住在兒子的家,倆個人過著開心的生活,但是時間不長,兒子接到了上級的命令要趕到災區去救災。走前,阿姨對兒子說:“我有一個當兵的兒子我感到很驕傲,你一定要盡你的全力救更多得人!為國家做奉獻!”
一個月后,從災區寄來了一封信,信不是兒子寫的,但是里面有兒子給阿姨的一句話:“媽媽,我一直做你驕傲的兒子!”而他的兒子,因操勞過度離開了人世。阿姨沒有想到,這次的分離才是最長久的分離。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的人像故事里的軍人一樣為人民服務而為國獻軀,我們要像他們的致敬,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這偉大的國家!最可愛的人!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