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下出作文美文
編者按:《“五指山”下出作文》寫的是老師對于寫作的看法,教我們如何去寫好一篇作文,從興趣出發去寫文章。
作文一點也不神秘,只要會說話,會寫字,就能寫作文。比如莫言、鄭淵潔等人沒受過多少學校教育,卻寫出了著名作品的事例,便是證明。作文它不是一種點綴,一種裝飾,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本身。
作文“如同衣食一樣,成為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它能夠使生活更加豐富、更加充實。而在中小學階段,作文的性質是練筆,是習作,不是創作。這意味著不會要求過高、急于求成,也不會揠苗助長地讓所有學生的習作向“優秀作文”看齊。而是讓他們把自己的練筆形成積累,靈活致用。練筆的過程中也要注重以下習慣的養成:勤于觀察體驗的習慣,積累生活材料和語言材料的習慣,想清楚再寫的習慣,勤于讀書、樂于動筆的習慣,規范、工整書寫的習慣,最后修改總結自己作文的習慣。練筆和習慣,像是我們的無名指,作用不明顯,卻有著不以言表的內在美。
興趣也十分的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重視激發習作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每一個兒童就其天資來說,都是“詩人”,只要在教學方法上“打開創作的源泉”,就能使詩人的琴弦發出美妙的樂聲。從低年級寫句子、寫話開始,就要激發興趣,使每個學生在練筆時,都有一種欲望,一種沖動,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這樣,寫話、習作成為一種樂事,而不再是負擔。興趣所致,信手拈來,這像是我們的食指,樂于指點江山。
求真、立誠是最重要的作文要求。“作文就是用筆寫話”“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求真,就是習作要“有真意”,說真話,說自己的話,不說假話、空話、成人話;立誠,就是“誠實地說自己的話”,老老實實,實事求是。“誠于中”才能“形于外”。為人真誠,才能說真話,吐真情。作文的源頭活水是充實的、鮮活的生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習作不胡編亂造,不搞“五子登科”——動輒就是推車子、抱孩子、領瞎子、撿票子、讓位子,就得有生活,投入現實生活,開源活流,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總結經驗。世事洞明皆為學問。 求真、立誠于充實鮮活的生活中,這像是我們的中指,修長中正,不偏不倚,實事求是。
寫好作文是一種技能,技能的形成靠訓練。作文是技能,不是知識,空講文章作法是無濟于事的。一定要勤動筆,少束縛,要放手讓學生寫,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思路寫自己想寫的內容。要把練筆滲透到閱讀教學之中、各科學習之中、日常生活之中,只靠每學期幾次習作,是不可能形成很強的作文能力的。如何運用出去和盡力去修改好,還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靠歷練。將作文中詞句段運用的更熟練,表達自己的心聲,文意更加凝練,“修改出寫作文的能力來”。當種種好的習作習慣一旦養成,必然具有很強的作文能力。適時運用和實踐修改,在學習上看似細枝末節,其重要性卻像是我們的小指頭,有了它的輔助,才能完成很多動作,才達到熟能生巧。
“讀書破萬卷”、“寫作基于閱讀”,習作能力的根,是閱讀能力。閱讀是寫作的一項基礎。“勞于讀書,逸于作文。”一是說,“怎樣寫”,大多是從閱讀中悟到的,憑借課文這一個個例子,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既不斷熟練閱讀的技巧,又不斷習得作文的技巧。如果就寫論寫,往往捉襟見肘,只有以讀促寫,才能海闊天空。二是說,“厚積才能薄發”。既要加強和改進閱讀教學,重視讀中悟寫,讀中學寫,體現讀寫結合,這是我們選擇范文來分析閱讀的重要性。自己還要加強課外閱讀,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開闊眼界,豐富知識,提高認識,增加文化和語言積累。要有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勤于讀書,大量閱讀,合理運用,必能促進作文能力的提高。這才是對閱讀而言值得我們豎起大拇指的繼承、創新、分享和進步。
“五指山”下出來的作文一點也不神秘,說出并呈現快樂去作文、放膽去作文、用心用生活去作文、用個性用知識去作文等細節,就能壓住你要寫的作文了。
各年段教師,都要重視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并想方設法將習作興趣長久地保持。這是我們要花心思的經常要做的工作。
作者| 剛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