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論英雄作文800字:英雄的終結
英雄的終結
長久以來,我們都能聽到一種聲音:現代社會沒有英雄了。
這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當今社會無所不有,可為什么偏偏沒有英雄了。于此,我的觀點是,英雄的終結,正是時代的進步。
“英雄”,常用來指那些在政治、軍事的各個領域頗有建樹的人物。這些人物受人敬重,得人愛戴,被視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擎天之柱。
“英雄”的先河可以追溯到物質生活水平不高的遠古時代。在原始崇拜中,人類的第一批英雄應運而生。射日的后羿、追日的夸父、填海的精衛,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他們未必真實存在,卻無疑成為了遠古先民崇拜的偶像。在歷史的發展中,又陸續出現了數不勝數的英雄人物,遠有抗金英雄岳飛,近有維新變法的譚嗣同,再如法國的圣女貞德。這些人物多在國家危難、文明支離破碎時挺身而出,為本民族的傳承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而當歷史的車輪邁入現代,“英雄”的風光不再反而成為了時代進步的最好證明。
其一,現代社會的穹頂不再是某一個人所能支撐的了。再強大的個人也會有阿喀琉斯之踵,由某個英雄去支持一個社會未免顯得魯莽、隨意與草率。科技高度發展后,一個全人類的難題往往需要一個團隊的力量,這意味著集體的價值正在被擴大,社會更多地依附于社會整體而非個人在,隨之,“英雄”的光環便也縮小了。這更有利于促進每個社會成員的自我價值現實。
其二,社會的趨于平穩也促使了“英雄末路”。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英雄”,“英雄”多多少少會帶有些輿論的夸張。在物質生活無法保證的時代,人們往往需要一個英雄的形象以滿足精神需求,聊以自慰。時間行駛到當下,對“英雄”的需求不再強烈,進而呈現的便是“當今社會沒有英雄”。“英雄”的終結正是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由“重理想”向“重現實”演變的結果。
綜上所述,“英雄”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我們銘記歷史上的偉人的同時,也應看到集體的光榮所在。當去掉理想化的放大鏡后,我們應正視“英雄”,正視現實本來的面貌。也許這樣的正視便是對英雄終結的最高敬意。
繆林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