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故鄉的作文:縣功鎮,我心中的圣地
我走過許多的名山大川,
心中始終把你眷戀;
我曾在塔爾寺駐足流連,
卻把你的名字默念;
我曾在高聳入云的布達拉宮俯看腳下的圣土,
眼前總是你的身影浮現;
當艾提尕爾清真寺萬人匍匐的一刻,
你的平安是我靈魂深處最真誠的祈愿……
——題記
縣功鎮——我的故鄉。沿寶平公路向西不過一里,南北不足一公里,兩條垂直交叉的街道勾勒出了她的輪廓。這個在地圖上連個黑點都算不上的小鎮,卻是我心中深深熱愛的圣地。
在高中上學時,多少個清晨,我站在小鎮最長的南北走向的街道一端,將寬闊而安詳的正街及其兩旁林立的店鋪盡收眼底;當初升的太陽從永豐堡頂上將它溫暖的光芒撒向小鎮,頃刻間,鎮上的屋舍、商鋪的招牌如同鍍了金似的,在遠處村落裊裊炊煙的映襯下顯得肅穆而神秘。我便被這金色所吸引,為之而癡迷。幾十年后,當我站在拉薩布達拉宮廣場仰望高聳入云端的金色宮殿時,心中一下子升騰起兒時的這種感覺。
小鎮的街道天天都熱鬧非凡。特別是陰歷雙日逢集的日子,從兩邊的塬坡上俯瞰,小鎮就像被川流不息的人流包圍的小島。十里八鄉的人們來這里置辦柴米油鹽,交換自產的農產品。街道被花花綠綠的衣著充斥著,被各種叫賣聲喧囂著。人們在心儀的商品前收住腳步,買賣雙方熟人般地討價還價,聲音雖大卻不惱不火,成交則皆大歡喜,賣主還要客氣地說聲“那我就把錢收了!”不成則道聲“你忙!你忙!”一走兩散。十字路口西北角老禮堂的舊址已被改造成了美食街。人們或被小孩的手拽著或被空氣中蕩漾的香味誘惑著,不由自主地在小吃攤前駐足,將兜里并不豐碩的鈔票換一碗涼皮或醪糟,吃一口冒著熱氣的油糕,這種愜意是外地人無法領略的。
小鎮的熱鬧是有歷史底蘊的。自古以來,縣功鎮就是輻射本縣西山及隴縣、千陽,乃至甘肅、寧夏部分地域的交通及經濟交流樞紐,是方園百里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開皇十三年(593年)遷北魏舊縣長蛇縣縣治于此,十八年(598年)改稱吳山縣;唐上元二年(761年)改稱華山縣,旋復舊名;元至元七年(1270年)吳山縣并入汧源縣后改名縣(亦用“獻”)頭鎮,不久改名縣功鎮。縣功鎮的集市興起于唐代,清代至民國年間,集市興旺時達到幾十家商鋪。到本世紀初,縣功鎮的商鋪已過百家,還新興了許多工業企業,增加了商業服務網點,集市貿易更加活躍,不僅是糧食、牲畜、竹木、藥材、山貨等農副土特產品集散地,而且成為水泥、奶粉、白灰等地方工業品的生產基地。縣功鎮平時集市上市人數日均5000人以上,高峰時達到2萬人。而三月三交流會期間,人流量日均3萬人以上,正會當天可達高峰。
每年農歷三月三,春暖花開的時節,一年一度的縣功物資交流會開幕。它既是小鎮經濟發展的展示會,更是小鎮及方園百里人們生活中的盛事。城里或外地的商家慕名紛至沓來,眾多品牌讓人眼花繚亂,小鎮的兩條街道已經容納不了琳瑯滿目的商品。鎮政府就會利用周邊村子大片空閑的農田作為物資交流會的臨時交易場所,按照物資的分類設立相應的交易區域。這些在農田里迅速崛起的簡易房屋將小鎮的面積向外延展了一倍。縣市甚至省上的藝術家們則利用這難得的大好時機在交流會搭建的簡易舞臺上為趕會的人們獻上精彩紛呈的秦腔大戲。商鋪的高音喇叭里播放的流行歌曲與附近戲臺子上傳來的激昂高亢的秦腔交織在一起,竟沒了昔日的不和諧,讓人聽起來別是一番韻味。從春節以后就一直忙于農事或進城務工的莊稼漢們此刻拖兒帶女游逛在交流會上。那些來自西部山區嘴里噙著旱煙鍋從來沒有進過城里大商場的老漢能用粗糙的大手撫摸曾經高置在商場展臺上的稀罕物件。城里人則蜂擁著購買地道便宜又放心的農家土雞蛋、野菜、藥材等所需品。就連在外工作的縣功人也會抽出時間回來過個會,以解鄉愁。在此期間,往來于寶雞和縣功鎮的16路公交車、私家的大巴車被前來趕會的人塞得滿滿當當,寶平公路上機動車、摩托車、自行車、行人絡繹不絕。小鎮的繁華與其無以替代的地位在此得到充分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