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優秀作文:讓孩子愛上閱讀
關于孩子不愛閱讀的問題,有許多家長向我倒苦水。
有的家長說,書買了很多啊,結果孩子一本都不看,一大堆書擺在家里,成了擺設。
有的家長說,和孩子去書店,很高興地發現他捧著書在看,湊過去一瞧,卻是在津津有味地看著漫畫書。
還有的家長說,她的孩子有文字恐懼癥,一看到密密麻麻的文字就頭皮發麻,昏昏欲睡。
……
家長們都在問:
我家的孩子到底為什么不愛閱讀呢?
是孩子生性好動靜不下心?
還是因為家里沒有讀書的氛圍?
又或者是父母陪伴的時間太少?
......
但是很少家長會關心,
我的孩子目前到底處在閱讀的哪個階段?
家長們并不是不關心,而是不懂,孩子的閱讀是分階段的,
讓孩子愛上閱讀,離不開四個階段。
這四個階段,就像孩子學跑步的過程:從爬開始,到努力站起來,接著再慢慢走,最后越跑越快。
相對應學跑步的“爬、站、走、跑”,孩子們愛上閱讀,需要經歷“聽故事、看繪本、讀童話、啃名著”這四個階段。
比起關注你的孩子愛不愛閱讀,你更值得花時間關注的是,你的孩子處于這四個階段的哪一個階段。
我有一個學生,很喜歡看書。她在一次作文“我與書的故事”中的描述,恰好與“聽故事、看繪本、讀童話、啃名著”這四個步驟有著驚人的吻合。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最喜歡依偎在媽媽的懷里聽媽媽讀故事。”
“上了幼兒園,媽媽開始指著繪本跟我講故事,那時,我還看不懂字,但是繪本里各式各樣顏色鮮艷的圖片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后來上了小學,學了拼音,我開始可以脫離媽媽的幫助,自己獨立地看童話了。”
“到了現在,捧著名著細細閱讀,是我最享受的娛樂方式。”
看完她的文章,我特別感動,因為透過文字,我見到了一位遵循著科學規律,培養孩子熱愛閱讀的好習慣的好媽媽。
……
要幫助孩子更有效地成長,了解孩子成長背后的規律,會讓你事半功倍。否則,你越努力,結果會讓你越失望。
細細一想,學會輸入和輸出語言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
當我們的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總是充滿期待,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同一個在我們成人看來極其簡單的詞匯:叫“爸爸”,叫“媽媽”,叫“奶奶”,叫“爺爺”……
伴隨著長輩們的鼓勵,孩子們通過聽聲音,觀察,觸摸身邊的世界,慢慢學會了越來越多語言的意義,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隨著孩子的大腦逐漸發育,到了一歲半左右,我們就可以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聽故事的習慣了。
好的故事能給孩子創造他們所能看到的之外,更豐富,更廣闊,更奇妙的世界,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孩子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好奇,同時也能養成孩子們對故事的一種習慣性的親近感。
當孩子們繼續長大,到了幼兒園至小學二年級的階段,繪本就是孩子們接受故事的最有趣的方式。通過看圖,把故事圖畫化,讓他們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自行構造對寫故事最初的認知。
孩子們的求知欲是永無止境的,當他們閱讀了足夠多的繪本,即將步入三年級時,童話故事便是他們可以更加大量高效地接收故事的方式,這個階段,他們對抽象文字的適應度也在漸漸地提升。
孩子的閱讀量繼續增加,到了五年級左右,我們便可以鼓勵他們開始嘗試接觸中外經典名著了,能夠經得住歲月沖刷的經典名篇,必定是因為它們自身的生命力足以穿越時空與文化的差異,這些書籍也必定能為孩子帶來更廣闊的視野與更深刻的思想。
了解了孩子們愛上閱讀必須經歷“聽故事、看繪本、讀童話、啃名著”這四個階段之后,向我倒苦水的家長們對自己孩子的“癥狀”開始有了新的認識。
1、我的孩子也許沒有完全養成一種對故事的習慣性親近感,那就創造條件讓他多聽些故事吧。
2、我的孩子們喜歡看漫畫,也許是在彌補當年閱讀繪本的缺失,所以,適度地允許他看一些漫畫,讓他先培養起對“圖+文”形式的適應性,比強迫他放下漫畫 去啃名著,更能培養他對閱讀最終的喜愛。
3、我的孩子的文字恐懼癥也許源于他對抽象文字還沒有培養出足夠的舒適度,先從簡單的童話,校園小說開始吧,無論他是否已經上了高年級,在他走得不穩的時候,讓他跑起來,只會更快地摔倒,而后一蹶不振。
讓孩子愛上閱讀,并不是一件難事,只是需要在合適的階段給予合適的支持。
錯過了,就耐心地補上,一步一步地補,別著急,從聽開始,從繪本開始,從最初的引導開始。強迫閱讀,必然會招來孩子的抵觸!
路要一步一步走,閱讀也要一步一步來,在“聽故事、看繪本、讀童話、啃名著”這四個階段里,你的孩子正處在哪個階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