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擔水的優秀作文:想起扁擔擔水的日子
現在,很少看到哪戶人家有木頭水桶,當然,更難看到挑水的身影了。然而我家卻一直珍藏著一副用了許多年的木頭水桶。如今,它們已經光榮“退役”,靜靜地“坐”在三樓墻角里。可每當看到它們,總會勾起我幾多回憶。
我家住在大河邊。小時候,每天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我總能看到鄉親們挑著水桶在門前的小路上來來往往,扁擔嘎吱嘎吱,水桶晃悠晃悠,“吭唷嗬,吭唷嗬……”號子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構成了一幅年代悠遠的鄉村取水圖。
那時,母親一大早總要挑回一擔水,先放在小院里沉淀一下,然后用來煮早飯。雖然如此,有時煮的粯子粥還是有點磣牙,甚至有時還有汽油味。這個時候,我們姐弟仨便把嘴巴撅得老高,不愿意吃。母親會苦口婆心講一些“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或者講紅軍長征時挖草根煮皮帶吃的故事來勸導我們,直到看著我們愁眉苦臉地喝下那難以下咽的薄粥。只是偶爾她也會看著水桶底下沉淀的泥沙發一會愣,喃喃自語:“要是村里挖一口井就好了。”
母親的心愿終于在1976年的春天變成了現實。井址選擇在村中心。井沿上刻著兩行字至今我記憶猶新:“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井的直徑差不多有一米,夠大的了。那一天井挖成后,村干部買來好幾捆爆竹燃放,我們這些穿開襠褲的毛頭孩子在村里奔走相告,大人們也眉開眼笑,簡直像過年一樣。畢竟在當時,這是我們村的一件大喜事啊!這口大井宣告了我們村飲用河水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
從此,到井里取水的人絡繹不絕。母親比過去到河里挑水起得更早了,她想趁挑水人不多時打到最清澈的井水。用井水煮的粯子粥通紅通紅的,母親看到我們吃得津津有味,臉上也露出喜悅的神色。
1988年,家里的經濟狀況明顯改善,就請人也在院里打了一口小井。這一下,可方便了,母親再也不需要起大早排隊等候了。什么時候用水就可以直接用吊桶打水。這時,我家的兩個水桶也就“退休”了。
現在,自來水早已從城鎮通到鄉村。自從我家通了自來水,院里的小井用得少了。
夏天,門前的田里干旱了,母親喜歡用一根水管一頭套在水龍頭上,另一頭捏在手上,頓時水花四濺,噴出多遠,不大一會兒,田地就澆透了。此時,母親的眼里總是漾著笑意,也許她是想起了過去一擔一擔地挑水,再彎下腰一舀子一舀子使勁澆地的情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