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趣味作文:胡言亂語之釀書
讀書不為功名之后的日子里,我愛上了釀書。
什么是釀書?大概是怕讀書的托詞吧。整本書沒有耐心讀完,片段式的閱讀前面看后面忘。讀書對于三十歲的工作狂似乎是奢侈的。但長久以來,我的內心中總有一句話問自己:我真的不在讀書嗎?
我還是熱愛讀書的。高中的時候迷戀武俠和足球,訂閱的雜志總能想辦法帶進布滿天羅地網的教室。在一堆資料筑起的道觀里,隱藏這俠義和夢幻,還有那綠蔭場地下的刀光劍影。每每看到精彩的劇情,難以自拔的我會帶上手電筒躲在宿舍的被子里看一整夜。我的周圍有不少同學也看小說,往往是5毛錢租借一天的舊書,大抵是古龍金庸梁羽生之類的,傳閱起來不亦樂乎。抓緊下課短暫的時間交流起誰誰誰厲害,誰是誰非,回味無窮。當然,偏于文藝的作品也深得同齡人的喜愛,從新概念作文大賽中走出的韓寒郭敬明,到蔡智恒林清玄,靈動的文字讓人無法自拔。猶記得我的語文老師楊先生,她講《詩經衛風氓》的時候我恰巧書荒,便一邊聽新課一邊神游物外,想到動情處忍不住講所想的內容寫到作文當中。楊先生看到我寫的東西,讀來饒有興趣,修改之后便發表于《中學生作文導報》,那一年我在理科班胡思亂寫,那一年我開始偏向了學文。
之后的日子,或是興趣使然,又或者逼著自己閱讀。我看完了楊老師贈與的《古文觀止》、《文心雕龍》、《史記》,在當時那個年級是沒有高中生推薦讀本一說的,我的閱讀更多的是純粹的興趣使然。
讀的書多了,胃口也就駁雜了。微信公眾平臺的上微文的流行將我帶上了碎片閱讀的不歸路。發布文章的途徑多了,眾口紛紜,讀者的立場就薄弱了很多,今天你推薦了一篇雞湯文,明天他發布一則科普貼,有時候一篇文章讀到最后才發現是標題單。文學作品缺少了嚴肅性,讀者的肚量也大到了沒邊。往往被一篇沒有下限的文章所欺騙的我,至多只會呵呵一笑。
在這工作之后的短短十年中,雖然沒有時間閱讀,但是買書的習慣逐漸養成。手頭有了點閑錢,買什么都沒有買書讓我心安理得。身材偏胖,買吃的家人總愛絮叨式的提醒少吃;三十年宅男生涯,買衣服的熱情實在提不上來;不愛釣魚打牌,就少了不少交際酒肉。總之,打開手機的APP或者逛一逛書店,是我閑暇中最大的樂趣。
選擇書就像釀酒時選擇質量上乘的糧食,封面精美的圖書總能得到我的偏愛。在顏值就是正義的當下,一堆書中我總能找出最美的一本。有時候一堆書買回來,翻看時才會發現,同一本書我居然購買了幾個版本。當然,美不等于華麗,簡約的封面往往也能獲取讀者的青睞。在這個階段,購買書籍和挑選衣服不謀而合,第一印象決定了一切。買書的清單,也有口耳相傳而來的,幾個女老師聊著新美南吉,我聽到心里就會到手機里面去搜;一個比我年輕的男老師在讀東野圭吾,且沉浸其中,我便好奇的買上一堆;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曹文軒拿了某個獎,買買買!在購買圖書這件事上,我和買了一柜子衣服的女士們一樣不可理喻。
不知不覺,家里請木匠打造的簡約的書柜放滿了,書房的床上床下也堆積慢了各色的書,老媽埋怨我總買書不看,夫人到是好脾氣,時不時的從書從中尋找寶貝來看,仿佛這堆書的主人是她而不是我。釀書似乎名不副實了,為功利買了一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書,為無立場被友人安利了一堆雜七雜八的書,為好奇心買單的書也有不少。我大抵還是會翻閱一部分的,雖然不持久,但是這些很雜很雜的雜學知識,還是給了我不少的樂趣,或是同齡人一起吹牛的資本,或是發表的論文當中的一段話,或是課上帶孩子神游物外的一個故事,或是……
每當帶著孩子走進食堂開始午餐的時候,我總喜歡帶上一本新書,隨意翻看幾頁,桌旁是同樣在讀書的孩子們,往往這個時間點,我是真能聞到空氣中的酒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