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作文1000字10篇
作為“人生三書”的第二部,《親愛的安德烈》就像是人生由青年慢慢走向成熟的那個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作文1000字10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鑒!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一
與母親的對話
告別了多情的雨季,告別了留戀的往昔,撥動七彩的琴弦,我們踏上了青春的界域,卻離開了父母這個溫暖的港灣,與他們越走越遠。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才知道,與母親即使分隔兩地,也可以互相認識彼此。書中的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不僅是兩代人,還是兩國人。母子不能時常團聚,而且分隔千里,但他們卻可以用書信的方式來互相了解對方,龍應臺女士在書上寫道:“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而我呢,自從升上初中起,就作為一名住校生住在學校里,與媽媽見面的機會變少了,但我們兩個人之間并沒有代溝,每個星期天回家到家后,我總有千言萬語要對她說,和她談論學校里的事情,我的學習情況,我的學校生活,甚至于我未來的志向,她經常給我鼓勵,讓我好想一直留在她身邊,永不分離。
今年夏天,我懷著憧憬與不舍離開了初中,也離開了她,成為一名高一新生,依然繼續(xù)著我的住校學習生涯,由以前的一周回一次家變成了一個月回一次家,我對媽媽的思念日日增加。讀到龍應臺女士寫給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在這個臺北的清晨三點,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脈脈的燈火,在寒夜里細微地閃爍。然而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前熱切的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么遠,有多么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我便想起了媽媽送我坐上回學校的公交車的情景,她的眼睛直視著公交車,那是一個母親愛與不舍的眼神,但是她只能靜靜的看著,因為她知道,為了孩子的未來,她只能選擇放手。
知道了安德烈與龍應臺女士的交流方式之后,我開始和媽媽頻繁的交流,但我們用的不是書信,而是微信。媽媽總在微信上給我發(fā)一些她認為重要的,對我有幫助的學習方法,資料等。我每次都找借口和她聊一會天。為了不讓她擔心,我會和她聊一些我最近的情況,告訴她我的快樂。開學第一周的周測中,我沒有取得好的成績,這對一直關心我的她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但她沒有責罵我,而是幫我分析原因,鼓勵我,讓我下次努力。我在她的面前快要哭了出來,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回到家后,她發(fā)微信給我說,要堅強,我永遠是她的驕傲。就像安德烈的媽媽對安德烈說:“我也要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的、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就是被媽媽這樣用鼓勵來培養(yǎng)成長起來的。
書中寫道:“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走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個人專心走個人的路,尋找個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集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我也曾像安德烈一樣面臨過與伙伴的分離,我的媽媽也用同樣的道理開導我,教育我,鼓勵我,讓我去交一些新的朋友。其實媽媽就像我的朋友一樣陪我一起度過了快樂的童年,緊張的初中,對于未來的高中三年,我希望她也將和我一起度過。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我看出了母親對兒子那種深深的愛,也體會到了媽媽對我的愛。我要告述她,我“心中有一個小鎮(zhèn),在我駛向大海遠走高飛之前”......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二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么?后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內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獲益匪淺的。
最后,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huán)境中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滿挑戰(zhàn),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三
兒子成長了,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越進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就漸漸平淡。龍應臺慌了,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lián)系。于是,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一方面她可以透過書信來了解兒子的想法、內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為人母親最渴求知道的——過的好還是不好?這36封信就是如此產生出來的。
從他們的對話里,我看到的龍應臺,是一個愛兒子的普通母親,她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三年的對話是成功的,母子收獲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來,龍應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非常熱愛,反、反獨裁、反強權,追求民主、關心民生,厭惡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喚公平正義。在給兒子的信里,她對“貧乏”、“愚昧”的漁村娓娓道來(“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但是給了我一種能力,悲憫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對權力的傲慢、欲望的偽裝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雖然艱難卻仍舊得以穿透,看見文明的核心關懷所在”),她對故土中國臺灣愛的深沉。在一些話題的討論中,她多次提到大陸見聞,關于將來,說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飯館里,16歲的從甘肅山溝小村里出來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個月賺兩百多塊,寄回去養(yǎng)她父母,安德烈說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龍應臺就問:“安德烈,那16歲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嗎?”回想自己,龍應臺說:“18歲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沒進過音樂廳和美術館,不知道環(huán)境污染和生態(tài)破壞”。龍應臺對安德烈說:“我對于享受和物質,帶有幾分懷疑的距離”,爬黃山的時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邊水泥、一邊食品,早晨4點出門,黃昏爬到山頂,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擔壓出兩道深溝,一天掙30塊錢。她說:“安德烈,30塊錢不到3歐元,不夠你買3球冰淇淋,山頂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個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難呢?”她講黃山少年,我很激動,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動容了。
從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間的差異,教育、意識,很多方面。比如,他們長于理性思考,而我們重情感抒發(fā),他們會積極參與、干預現實,而我們更多是旁觀。18歲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討論的內容在我們看來是不用討論的,沒什么好討論或者討論不出什么,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們不會思考,也不會想去思考。我們依賴長輩、領導,我們相信權威,我們從眾、附庸。就香港選舉時間表出臺問題,安德烈置疑香港游行人數的少,在他看來,爭取小小的本該的權利,為什么不發(fā)出聲音呢?龍應臺是呼喚民主的,她在游行之列。當然,一些問題上,安德烈跟我們一樣顧慮、煩惱。“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guī)缀醮_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你會失望嗎?”龍應臺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完全贊成龍應臺,但事實上只有少數的人不是被迫謀生。以龍應臺的這一段文字來看,我認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所有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為什么世上還是有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壓在孩子的身上呢?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頂尖中的精英,不斷的期許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這或許就是變相的施壓吧。但……就放任著他一事無成、游手好閑?不!所有的母親都會擔心,會緊張。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親的為難之處。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四
寒假,讀了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合作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受益匪淺。整本書我讀出了兩個詞,尊重和自由。
龍應臺對兒子的尊重和兒子與母親交談的自由,頗讓我們感動與羨慕。我們常說,對待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可是能做到的家長又有多少?龍應臺女士在這36封家書中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記得書中這樣敘述到,龍應臺非常討厭自己的兒子吸煙,每當他吸煙的時候,都想狠狠地訓斥安德烈,但終于還是忍住了,理智告訴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選擇的權利。而我們做家長的和龍女士所區(qū)別的,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行為,常常忍不住訓斥孩子,甚至對他們大打出手。因為我們恐懼,恐懼孩子走彎路,恐懼孩子走向我們所不希望的道路。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甚至亞洲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獨立宣言》一文中寫道:
一天,一些中國大陸記者來采訪龍應臺,她的二兒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剛離開,菲利普便說道:“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女的華人朋友的特征?”
他說,“就是當他們要問我什么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
從這可以看出,在我們中國,甚至亞洲傳統(tǒng)思想中,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龍應臺女士對于孩子的尊重還表現在,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平庸”。作為中國的家長,我們常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當中,便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樣,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獲得的成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這里,很喜歡龍應臺女士給安德烈的這樣一段話與家長們共勉: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
這兩句話使我醍醐灌頂,因為我也是一名家長,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夠不平庸,但是對于不平庸的意義,我理解的很狹隘,能上一流的大學,能有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其實,正如龍應臺女士對安德烈說的“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其次,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沖擊就是安德烈在母親面前是自由的。從書中可以看出來,安德烈,想談什么就談什么,毫無顧忌,就像對待自己的同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即使說得有些過分,有些無禮,對方也不會因此而大發(fā)雷霆。記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學》中,安德烈在和媽媽討論音樂,說了這樣一段話:
“拿著曲子和同樣有興趣的朋友分享,大伙一起聽,然后會有無窮無盡的討論,討論歌詞里最深刻的隱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觀念,那真是不可言傳的獨特經驗——我不能給你解釋,因為那種經驗是只為那一個時刻和氣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傳而獨特。”
又在結尾時這樣寫道:“我不知道你要怎么回復我這封信,因為你不是樂迷,但是,MM,你‘迷’什么呢?你的寫作,或者文學,所帶給你的,是不是和音樂所帶給我的一樣,一種獨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窺探的一種秘密的、私己的美學經驗?”
這哪是和媽媽對話呀,這就是和同齡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討自己的隱私。
真好,通過這樣的對話形式母親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五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擇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龍應臺的兒子,1985年12月生于中國臺灣,八個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國。兒子十五歲即走遍半個地球,對許多問題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
相差三十年的兩代人,母子倆同時也是代表著兩個不同國家,中間橫著東西兩方文化。等龍應臺回到小男孩安安身邊的時候,卻發(fā)現那個少年已經長大成人,并開始冷淡甚至排斥的看著自己的母親,所以龍應臺一定要認識這位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開始使用書信進行溝通,這一寫就是用了三年時間。三年的結果是就像書里說的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墻主要是由于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臺則代表著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甚至沖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并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其實,就像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沖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把自己內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
我深刻體會到教育中最精彩的東西之一就是這教育的參與者進行靈魂精神的對接。我突然想到前幾天學生問我有沒有遭受過挫折,又是如何走出來的。我想了想,挫折這個東西我覺的不算什么,關鍵是人內心的絕望和不信任才是可怕的,怎么走出來,真的要靠自己把內心變的溫暖起來吧。
我告訴學生人最先愛的一定要是自己,自己都不愛自己,那沒人會愛你。女孩子一定要美麗,自信;男孩子一定要陽光,大度。同時要疼愛我們的父母,珍惜我們的朋友。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驀然發(fā)現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面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臺微笑的樣子。再優(yōu)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一個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親,一個做這一切,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親。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六
說一句“我愛你”或是“我想你了”到底難不難?
對深愛的人說“我愛你”,對分別已久的朋友說“我想你了”,大多數人都應該做得到。那么對父母呢?對父母說“我愛你”“我想你了”也這么容易嗎?
小時候爸爸出差回來的時候總是會問我:“想不想爸爸?”
然后我就會說:“想啊。”
“真想還是假想?”
“真想。”
這樣類似的對話在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應該出現過。但似乎孩子越長大,就越不會向父母表達愛和思念了。不會表達并不是不愛,而是像龍應臺感覺到的一樣,“愛”,卻不一定“喜歡”。
有些時候特別希望自己永遠是一個三歲的孩子,這樣爸爸就不會變老,媽媽也不會變老,我們之間的距離也不會拉遠了。雖然我和爸爸媽媽的關系一直都挺融洽,也會經常的溝通,但在有些方面還是會有隔閡。
我長大了,所有和我一樣的孩子都長大了。雖長大了的孩子對于父母來說還是孩子,但這些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抱負,自己的朋友圈,這些都是父母無法跨越無法進入的。甚至當他們摔倒的時候,都不再需要父母的安慰和攙扶。
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一點一點趨于平淡。加上孩子和父母是完全不同的兩代人,看待問題的眼光不一樣,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必定會更加疏遠。
龍應臺出生于中國臺灣上世紀50年代,來自一個漁村。她的兒子是中國臺灣和德國混血的80后,生活在德國。如此不同的兩代人進行對話,他們討論的話題涉及面很廣,比如:族群問題和身份認同、政治運動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個體權利、價值取向和職業(yè)規(guī)劃、流行文化和藝術鑒賞、生活習慣、個性發(fā)展、衰老、死亡以及戀愛問題等等,母子之間互相交流、溝通,貫穿其中的是關懷和愛。
從他們的信件里,我看到龍應臺在認真地了解、認識兒子,同時也在努力解釋自己。在一些話題的討論中,她多次提到大陸見聞,說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飯館里,16歲的從甘肅山溝小村里出來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個月賺兩百多塊,寄回去養(yǎng)她父母。當安德烈說不知道將來要做什么的時候,龍應臺就問:“安德烈,那16歲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嗎?
從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間的差異。他們長于理性思考,而我們重情感抒發(fā)。我們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們不會思考,也不會想去思考。當然在一些問題上,安德烈跟我們一樣顧慮、煩惱。“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guī)缀醮_定不太可能有你們的成就,你會失望嗎?”龍應臺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要你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父母和子女之間需要的是互相的溝通和理解。但是還有很多的父母并不愿意和孩子溝通,也沒有想要體貼了解孩子內心想法的欲望,只是一味的拿著大人的架子。也有很多的孩子對父母不尊敬,凡事也不會去體貼父母的想法。不論是交流,是溝通,還是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都是互相的,是雙向的。我們不可以一味的要求父母來理解我們,要求父母來關心我們,來愛我們,我們也應該嘗試著去了解他們,體貼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不再是小孩子,我們不應該任性,而應該理性的思考問題。或許長大了的孩子不能像小時候一樣向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愛和想念,但是我們可以用互相之間的理解和支持來表達。
不管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地位,在別人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父母永遠會給予孩子最不求回報的愛。不管孩子遇到什么困難,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堅強的后盾,最忠誠的朋友。這種無私的愛只有父母才可以給。
我永遠的朋友,一輩子的支持和依靠,我希望你們能夠一切安好。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七
這本書,是由媽媽推薦的。拿到它時,粗略地翻閱,知道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的書信集。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書》,嚴謹、認真,顯露出父愛的光輝。細細品讀這一本《親愛的安德烈》,體會到的不僅是母親作為一名傳統(tǒng)女性對兒子的愛,更有對社會及人性彌留的愛。
龍應臺,中國臺灣難民家庭中蛻變成的知名作家,是一名傳統(tǒng)的東方女性。文筆犀利,對社會現狀揣摩深入、透徹,卻如萬千母親一樣,對正在成長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戀、濃濃的深情。
安德烈,中國臺灣與德國混血兒,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紈绔少年,而是關心社會現狀的青年。對母親有嘲諷,有不耐煩,和許多青少年一樣,拒絕母校不厭其煩地管轄自己的生活。
年齡、國籍、環(huán)境、文化背景,無一不是母子交談的障礙,但他們卻在三年中不間斷地進行交流,實在難得。
當龍應臺講到她的十八歲時,她的家鄉(xiāng)是貧困的、臟亂的,人們是沒有文化的,但她這樣寫道:“你也許覺得,我是在描繪一個黯淡壓抑的社會,一個愚昧的鄉(xiāng)村,一段浪費的青春,但不是那么簡單,安德烈……可是整個社會,如果歷史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郁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
一個從抑郁中成長出來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書本來談談了。正因為她經歷了壓抑,嘗過了人間的苦澀,才會更珍惜生活,才會更享受社會帶來的一切果實,不管是無奈還是喜悅,反而,他們將現在的權、利、誘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對他們已經足夠好,何以再貪圖更多呢?這是一位母親告訴我的。
當安德烈點起了煙,龍應臺沒有多說,只是看著他蹺起腿、抽煙、吐出一團青霧。她只能對自己說,他早已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他得對他的行為負責。于是她沉默了。她何嘗不恨,可這也是她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她對安德烈說:“我們最終級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不是‘自己’二字。”這位母親,是思考了很久,還是早已知曉,只等傳輸那一刻呢?不論如何,這何嘗不是一位英明、博大的母親呢?
安德烈眼里,香港是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他說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習慣了歐洲生活的他熱愛他閑適與從容。“人跟人之間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在歐洲生活里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香港沒有這種生活藝術。”雖然,我覺得他的說話過于片面,因為香港人喜歡這種奔波,而且,這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認為他的形象從一個叛逆的青年完全轉變了,我覺得他有思想,有情操。這一點,我還能從他對校園里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體會出來。
當那些低薪家庭、問題家庭的學生初刀子追殺,學校不在乎;而這些家庭條件優(yōu)異,是精英班成員的學生被打了耳光,學校異常緊張、鄭重時,安德烈火了。他說:“我無法接受學校把這些學生當做問題的替罪羊,我更沒法忍受這種典型的私立學校精英思維,勢利,傲慢,自以為高人一籌,以為自己出身好,國家就是他的。”這種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常出現嗎,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這些文字交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思維的震撼,更有心靈的反思。
安德烈最后發(fā)出了如此的咆哮:“讓木屋里有和平,讓豪宅里起戰(zhàn)爭!”
讀完這本書,我心緒飛涌,心情時起時伏,有無數對自己反思以及能社會的再度探究。滿滿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心靈的頓悟,境界的提升與深切的認同感。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八
二十一歲,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后我才意識到,今年我也是二十一歲。
大學生活已然兩年,每天思慮的不再是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雖然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了發(fā)呆、電影和看書上,但看著周圍的同學開始埋首于實習和考研的事情,寫大把的簡歷參加大把的面試,心里不免也有一點忐忑慌張。有時會整夜整夜的睜著眼睛,憂慮前方的路看不清方向。特別是當朋友問起以后的路怎么走,是工作還是考研時,我發(fā)現我還沒有想的那么遠,于是也就閃爍其詞搪塞了過去。
二十一歲,是該看清未來方向的時候了吧。也確實已經過了塞上耳機就能逃避一切的年齡,不可以再任性耍賴,不可以再自以為是,不可以再覺得自己獨一無二不可代替。連承認自己的局限和渺小,接受“我很平庸”這個事實也變得理所當然。誠然,天才常有,而偏偏我們不是,可是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承認人是生而不平等的,天才只是少數人頭上才有的光環(huán)。如若與其對比,只能讓平庸的我們自慚形穢而毫無意義。但即便不求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也不甘心泯然眾人。MM對安德烈說:“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我很贊同這個觀點,卻也讓我想起電影《后悔無期》中的一句的話:在大城市,有關系有勢力,就會比別人更公平。現實就是這么殘酷的吧~
站在學校和社會十字路口上的二十一歲,免不了迷惘,前方亦是迷霧,只有靠自己的雙腳才能踩出自己的天地。關于學業(yè)、感情、工作,現實中殘酷的一切,該來的總會來的,與其到時候不知所措睜著惶恐的眼尖叫不出聲,不如直面到底。朋友今天說,美好永遠是建立在現實的殘酷之上的。我不贊同,卻從千萬個例子中舉不出一兩個來反對。
安德烈問MM,當我們開始談事業(yè)、結婚、家庭時,怎么有人已經身在其中了?二十一歲,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靈上來說,都是徹徹底底的成年人。朋友說,“成年人”這三個字的意義對他來講就是能光明正大地看毛片,玩笑之外,我看到的是更為成熟的、能承受壓力的獨立自主的態(tài)度。孩子會說大人總是忙忙碌碌的活著,干自己不喜歡卻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然后埋怨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我很心痛,人生不該是自己給自己畫的一個“不得不做”的圈,然后乖乖的呆在里邊對生活的妥協(xié)。其實沒有什么是不得不做的,在被逼著做這樣的妥協(xié)之前,我們應該為擁有“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的權利而努力。
最后,關于人生,MM的比喻很精彩,分享下: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伴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從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九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么?后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可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應該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可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所以我也很推薦那些內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一定會獲益匪淺的。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十
如果用“如饑似渴”來形容我讀這本書的感覺,應該絲毫不過分,當我一邊聽著舒緩的音樂一邊以驚人的速度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突然覺得,遇到《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是我的幸運,更是我的幸福。
每個做母親的都希望能夠跟自己的孩子,以恰切的方式進行交流,了解孩子,靠近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大概是地域和工作的原因,龍應臺選擇了通信的形式跟兒子溝通:她跟兒子有一個約定,就是母子共寫一個“專欄”并發(fā)表。三年的時光,在母子之間的“飛鴿傳書”中,徐徐度過。
《親愛的安德烈》共收入了龍應臺和兒子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每一篇讀來都是那么親切自然。他們談生活、談學習、談工作……讀他們的文字,似乎是在體驗一種別樣的人生,不僅可以增長智慧,而且可以豐富心靈。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本觀點明晰、思想深刻、充滿睿智的“教科書”,也許它會幫助許多彼此越來越陌生的母子、或者“隔膜”不斷加劇的父子敞開心扉,走出“陌生”、“冷漠”的泥潭,走向灑滿陽光、開滿鮮花的美好境地。
可以說,龍應臺和安德烈,無話不談,而他們選擇的話題往往給人以觸動和啟迪。他們談音樂,談交友,談愛情,談貧富,談種族,談環(huán)保,談文化,談國籍,談品位,談成敗……甚至談到生死,但他們的交流總是在一種平和、平等、尊重、商討、自然、溫婉的氣氛中進行的。一場交談,就是一場傾心的“華章”,沒有咄咄逼人,更沒有與粗暴與輕率。兒子永遠保持自己獨立的秉性與人格,他大膽表達自己認識世界、感受周遭的體驗、收獲和疑惑,母親的言語則有種春風化雨的力,講故事,打比方,拉家常,旁征博引……不論采取那種方式,總能讓兒子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fā)從而接近事物的“真相”。
比如,龍應臺跟兒子談到“玩”的問題時說,不懂得“玩”確實是一種缺點。她引用席慕蓉的話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沒有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干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有第一手接觸過美”。她還說:“上一百堂美學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到大自然里走一天……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但是她又對兒子說:“我是否一點也不擔心我的兒子將來變成冬天里的蟋蟀,一事無成?我當然擔心……性,藥、搖滾樂是少年輕狂時的自由概念,一種反叛的手勢;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再閃避道上的荊棘。”
這樣的談話多么富有魅力而充滿藝術色彩啊,看得出,她即鼓勵兒子玩,但又要兒子區(qū)分玩的界限,把握玩的方式、方法和度。如果說勸誡是一種藝術,那么在龍應臺這里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再比如,談到“將來想做什么”的時候,作者跟兒子說:“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什么樣的工作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即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有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多么生動而又震撼的聲音啊,發(fā)自心底,娓娓道來,入情入理,怎么能不讓聽者為之感動?
讀到這些話,我就在想,不管是為人師,還是為人父母,我們是不是也曾經或者常常這樣替孩子著想?讓孩子快樂而又尊嚴的活著?就像有些孩子說的:“媽,你過你的人生,我過我的,好嗎?”
……
讀《親愛的安德烈》,每一封信,都有一個明確、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或者主題,它帶給讀者的思考是深遠的。因為,也許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讀這些信,讓我們看到了作為母親的龍應臺的良苦用心和思維智慧,也讀懂了作為母親的心愿、責任和使命,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十八歲的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也許,他的成長正是我們自己孩子未來人生的一種印證。
不過,我明顯的感覺到,用書信和文字交流,確實有種特殊種特別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