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面剖析真實的諸葛亮
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怎么樣的?以下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對諸葛亮的評價,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諸葛亮的評價1
也許有人會說,這八個字就是劉禪的肺腑之言,因為劉備臨終遺言曾明明白白要求劉禪:“汝事丞相,事之如父”,劉禪心甘情愿讓大權旁落,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也未嘗不在情理之中。但問題是劉禪所說的這八個字,卻并非他首創,而是引用自《左傳》。知道這八個字的來龍去脈后,就可得知劉禪對諸葛亮的真實態度。
《左傳》記載,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獻公在位期間。大夫孫文子、寧喜、蘧伯玉等人專權擅政,互相傾軋爭斗,衛獻公能力一般,無法管束制約臣下,最終在一起兵變叛亂中失去帝位,倉皇出逃到晉國避難。奸臣寧喜、孫文子等人擁立衛殤公繼位,衛殤公完全是個傀儡,朝政大權完全把持在寧喜等人手中。
衛獻公流亡晉國,度日如年,日子很不好過。于是他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懇求晉國國君出兵幫他復國,一方面與衛國掌權奸臣寧喜暗中聯絡,希望把寧喜拉攏到自己手下,迎接他回國。為了讓寧喜動心,衛獻公開出了極為優厚的條件:“茍返,政由寧氏,祭則寡人”,只要讓他回國當國君,朝政大權聽憑寧喜把握,自己甘愿充當名譽元首,只在祭祀典禮之時露個面就行。寧喜果然被無冕之王的誘惑打動。最終在晉國的支持和寧喜的擁戴下,衛獻公重新復辟登基。奸臣寧喜自恃功高,驕橫跋扈,結果最后被衛獻公斷然處死。無巧不巧的是,《晉書》記載,三國時代之后的東晉,出了個權臣加奸臣桓溫,野心勃勃想謀逆篡位,也被稱為“政由桓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的評價2
《左傳》中的這段歷史,揭開了劉禪八個字的真正含義。這八個字是衛獻公對專權擅政的奸臣寧喜所說的,卻被劉禪信手拈來,只不過把“寧”字改成“葛”字。劉禪把這八字用在諸葛亮身上,充分證明諸葛亮在他心目中,和奸臣寧喜相差無幾,把諸葛亮視為寧喜一樣的奸臣,所以才會有此一說。
另外很多事實也從側面證實了劉禪的這個看法。《三國志》中的《譙周傳》記載,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后,蜀漢大臣聞訊,很多人前去奔喪吊唁,劉禪卻匪夷所思地“有詔書禁斷”,下旨禁止群臣前去,只有譙周一個人因提前動身,抵達諸葛亮病逝處。《蜀書》記載,諸葛亮死后,有人請求在各地立廟祭拜,“朝廷以禮秩不聽”,有人建議只在成都立一所廟,“后主不從”。諸葛亮死后,劉禪堅持不再設立丞相,以免再度出現權臣擅權的局面,凡此種種都證實了劉禪對諸葛亮的真實態度。
1、北伐不成功,否定軍事才能
2、北伐戰略錯誤,勞民傷財,否定政治才能
3、入蜀不是諸葛亮的功能,而是大家的,諸葛亮只是大家中的一分子罷了
4、木牛流馬過于夸張,很可能就是獨輪車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對諸葛亮的質疑聲音越來越大,基本上是圍繞這么幾個話題展開的。"諸葛亮不是軍事家""諸葛亮不過是一個政治家""諸葛亮的隆中對葬送了蜀漢"等等所云。所以,我想寫一些東西,就算做對這些東西的一個回擊吧。
諸葛亮的評價3
天才政治家-----諸葛亮
要談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就不能不明確政治家的概念,我在字典中找到的解釋是,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人,并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多至國家的領導人,這樣說,也許會比較虛渺吧,那么,我談一談我的看法吧,可能比較主觀,作為一個政治家,首先要為這個國家做出一個建國之本。換句話說,這個國家以后要按照什么路線走,按照什么原則作,都要靠建國之本確定,就比如中國現在是一社會主義為國本,走的路線就是社會主義路線。那么,決定此類事物。就必須具備政治見識,政治見識分兩部分,其一是政治分析。其二是政治預見。政治分析多指綜合當時的形勢,人民生活水平,土地資源分布,官員,經濟,外交等等因素作出一個合理的分析。政治預見則是要對將要發生的政治局勢作出一個判斷。當然是科學的判斷。如果具備了這兩項,可以說,是一個有政治見識的人。然而只具備政治見識,并不能說這就是政治家,這就好比是一個建筑師在建筑過程中剛剛畫好了藍圖,只有理想而沒有實踐。也許很多領導人都多多少少有政治見識。具備規劃一個藍圖的能力,爾后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實施自己制定的藍圖了。再好的圖紙也是虛的。所以,這就是第二個問題,政治才能。到底什么樣的人算有政治才能呢?換句話說,一個領導者,需要做到什么,才可以稱之為政治才能。一個成功了領導人,即有政治才能的人,要注意來自兩方面的政治工作,一方面是民生政治,另一方面是官僚政治。
諸葛亮的評價4
民生政治可以做到百姓安定和樂,官僚政治可以做到政局平穩。民生政治針對的是黎民百姓,作為一個國家最最基本的,應該無過于搞好民生政治,即,民饑得足食,民寒得豐衣,歲無饑寒之憂,時有管弦之樂。使國庫負積如山,這樣地管理,才算得上是得道,有道的君主民必擁戴,民必擁戴的君主,這個國家便有了一個最堅實的保障,以后,即便國破城陷,因為有百姓的支持,也會幽而復明,越王勾踐,蕭王劉秀的稱帝道路,貌似都是對民甚利。擁有了強大的人民基礎,內可以建設富庶繁華的國家,外可以抵御強大兇狠的敵人。第二則是官僚政治,即搞好政局中的政治,即需要是其各得其職,各稱其職。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賞而使其無傲,罰而使其無恚。這樣的政局,才是一個可以為國家出力的政治集團,這樣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內部政治矛盾。當然,官僚政治也包括了外交層面。成如此言,官僚政治的資本是會識人,會看人,會用人。爾后建立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管理者當先遵守。則其下皆從之。有了穩定的政局,既不會禍起蕭墻,也可以各司其職。
諸葛亮的評價5
先從政治預見說起,諸葛亮的《隆中對》足可以證實他有天才般的政治預見。而政治預見能了,蕭何不及。他不但知道誰是自己最合適的君主,更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形勢,各方優勢,從而做出了后面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略預見。試問古今如此者有幾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集團的發展步驟一步步地進行剖析,隆中對不但是一張藍圖,更是一個操作性很強的計劃。如何三分天下,如何統一,皆可照隆中對之策而行。但是有人會質疑,為什么諸葛亮的隆中對實現了天下三分而沒有實現統一天下呢?在這些質疑聲中,毛太祖的觀點,我以為比較深刻,故而,我以毛太祖的論點做一些反駁。這個是基本上是成功的。雖然劉備最初不愿意接受諸葛亮的建議,但是后來赤壁之戰后,他聽了龐統的建議,向東吳借來了荊州。由于荊州問題,東吳形成了以周瑜、呂范、呂蒙、陸遜、孫桓、朱然等為首的鷹派,和以魯肅、諸葛瑾為首的鴿派。魯肅是東吳國策的制定者,周瑜又早死,所以在魯肅之世,雖然鷹派時有騷動,但是孫權還是依魯肅的意見聯和西蜀的。但魯肅死后,以呂蒙為首的鷹派人物主政,情況大變。對荊州關羽實施了偷襲的策略,我認為此失在于關羽,因為只要關羽不大意,呂蒙怎么可能偷襲荊州?關羽的荊州城至少有5到10萬,靠著堅固的城池,充足的糧草,穩定的民心,即使呂蒙+曹仁,也未必攻得下荊州,更不用說一月之內拿不下荊州,劉備川軍即到。這明明是關羽在意識上放松了對東吳的警惕,又怎么能將失誤歸做是隆中對的失誤呢?這一點已經違反了隆中對中提到的條件了,握有荊益。還有一點隆中對所提蜀漢沒有完全做到的就是人和。這是蜀漢可以和強魏盛吳抗衡的基礎。也就是因為人和,蜀漢才可以迅速的建立起來,與曹孫鼎足而立。劉備以仁德布海內,以信義攬豪杰。使之轄域之民生十分安泰。而在蜀漢后期,由于后主失掉了人和,過分寵信宦臣,使百姓之心與朝廷漸離漸遠。從而導致了蜀漢政權的滅亡。為什么前期可以如此迅速的建立蜀漢甚至是全面壓迫曹魏。而后起滅亡又如此快呢?皆因人和。所以,可以說蜀漢的國本就是人和,諸葛亮清楚的知道這一點。從隆中對。從對蜀漢國本的提出。都可以看出諸葛亮有過人的政治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