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式思想匯報
尊敬的黨支部: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形成了兩條明顯不同的道路,即蘇聯東歐的激進式改革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不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是可以結合的,而且還在于它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漸進式改革道路或改革方式,其主要特點是: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在堅持統一領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基層單位在制度創新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雙軌過渡,增量先行,在保留計劃協調的前提下,通過在新增資源中逐步擴大市場調節比重的辦法來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
——整體協調,重點突破,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分部門、分企業、分地區各個突破,由點到面,實現經濟體制的整體轉換。
——兼顧改革、發展與穩定,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
——從實際出發,摸著石頭過河,循序漸進,先試驗后推廣,并根據實踐的需要不斷調整改革的思路。
目標決定方法,方法內生于目標,不能脫離改革的性質和目標來抽象討論改革的方式問題。中國的經濟改革之所以采取了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目標的特殊性質決定的。這是因為:第一,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否定。改革的這一根本性質,決定了改革的方式和過程必然具有溫和漸進的特點。在這里,新舊體制之間不是涇渭分明、截然對立的,而是具有明顯的連續性和繼承性。第二,中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化與工業化、體制模式的轉型與發展模式的轉型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第三,人們對改革的認識并不是先驗的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人類歷史上一種新的市場經濟形態,其成熟和完善以及對它的科學認識必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實踐證明,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是一種成功的改革方式。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不是還需要采取這種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呢?回答是肯定的。因為,決定中國漸進式改革的一些基本條件如改革的性質、目標和具體的國情等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但是,與改革初期相比,現階段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漸進式改革方式的具體特點必然也會有所不同:一是隨著經濟體制日漸成熟,人們對改革規律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這就有可能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整體設計,統籌安排,系統推進。二是隨著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和社會矛盾的復雜化,人們對改革的認識也會產生明顯的分歧,這就需要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民主決策,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三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逐步成熟,增量與存量、新體質與舊體制長期并存的雙軌制過渡方式的空間越來越小。四是整體配套和重點突出的領域和環節發生了變化,國有企業作為經濟改革中心環節和價格改革作為經濟成敗關鍵的特殊地位不復存在,社會領域、民生領域和保障公平的改革日益重要。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有為了人民而改革,依靠人民而改革,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匯報人:
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