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水
一桶水
中秋節那天早晨,我與媽 媽去菜市場買菜。市場里已經是人潮涌動了。我們來到一個賣魚攤前,守攤的是一位兩鬢斑白的老人,臉上掛著暖人的笑容。一見到我們,便馬上熱情的為我們介紹起來:“這些魚都是早晨剛從河里抓來的,小是小了些,不過味道可好著呢!既新鮮又有營養。怎么樣,今兒大過節的,買兩條回去嘗嘗?”
媽 媽讓老人抓了兩條宰殺。老人不一會兒就殺好了魚。事情有時候就是那么巧合,水桶里的水偏偏用完了。老人為了不讓我們久等,剛好旁邊的魚攤有一桶干凈的水,就從那兒舀了一些水洗魚。年輕的攤主一看,馬上大聲叫起來:“你這個老頭,要用水不會自己去提,你以為提水不花時間和力氣?我這兒剛提的干凈的水,都讓你弄臟了,我用什么。”老人 聽了也不生氣,忙賠禮道歉,口里直說著“對不起”。可那年輕人還是回了一句:“以后要用水,自己去提。”
聽著老人的聲聲道歉,年輕人的語氣不善,我的心中不僅為這世道感嘆。
買完了菜,我與媽 媽又經過那兩個魚攤。此時恰好有人找年輕人買魚,年輕人卻發現沒有零錢找給顧客。問了旁邊賣菜的一些人,或許他們也怕零錢到時不夠用吧,都搖頭說沒有。年輕人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顧客又不斷地催他。看到這,我心里想:自找的,你也有著急的時候。剛才還對老人那么咄咄逼人。
正在這時,那位賣魚老人走了過去,遞給他一些零錢:“拿去先找錢給顧客吧,別讓客人等太久。”年輕人先是一愣,接著馬上反應過來,不好意思的接過零錢,找給了顧客,似乎還說了聲謝謝。老人的臉上還是那足以溫暖人心的笑容。
當他轉身看到老人攤前的空水桶,再看了看遠處的水龍頭。似是想了一下,然后走過去,提著水桶向遠處走去。接了滿滿的一桶水。
那桶水清澈透亮,在陽光下閃耀著燦爛的光彩。也許那滿的不僅是水桶,更是人心吧!也許不僅是水 。
看到這里,不僅想起了那個感動于無數人的西班牙故事:
盲人吉諾手提著燈籠走在漆黑的街道上,他的朋友感到很奇怪,問他說:“你的眼睛又看不見什么東西,為什么提著燈籠走路呀?”盲人回答說:“我提燈籠不是為了給自己照路,我知道這里的路很黑,我提燈籠是為了讓其他人能看見他們要走的路。這樣,他們就不會撞到我了。”照亮他人面前的路,也是照亮自己的路。這不正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嗎?
我非常欣賞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一句名言:“我的慷慨像海一樣浩瀚,我的愛也像海一樣深沉,我給你的越多,我自己也就越富有。因為這兩者都是沒窮盡的。”
不可否認,每個人心中都有自私這個魔鬼在作祟。我們每天都處在自私的包圍之中。自私像稻草,一根根像我們壓來。一開始你感覺不到他的重量,但當他越積越大,終于有一天,只需添上最后一根舉足輕重的稻草,你就會堅持不住了。你的自私就會完全被暴露在陽光下,遭人唾棄。
回家的路上,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的是那陽光下的一桶水。那桶水折射出社會的和諧,人性的善良。清澈的水蕩漾在陽光下,似乎在向世人低聲訴說著:
“慷慨無私之人,自然會得到燈光和清泉。”
佛語有云:“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水里不也有一個世界,燈中不也有一個天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