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中國夢征文)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經說過,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正因為有了思想,人的思維能輕易囊括宇宙。從亙古洪荒產生思想以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支撐著我們度過孤獨寂寞或艱苦難過的歲月。夢想是來自內心最深處的期盼,是人生努力的方向和不竭的動力。不久前,我訪問了莫言舊居,面對5間60余平米的土墻平房,夯土的地面,慨嘆于過去艱辛的生活歲月。我相信,是文學夢,以春暖花開、推波助瀾之勢,讓莫言先生走出高密東北鄉,走進了諾貝爾文學大獎的殿堂。而我有幸與莫言先生相似的,也是因為喜愛文學,而遠離生活的枯燥乏味,從更高層次理解了人生。
我的父母親因為對讀書有著與生俱來的抵觸,沒一二年就主動放棄了學業。不識字,沒文化,成了他們日后生產生活的重大障礙,文盲是貼在身上永遠無法揭掉的標簽。他們不想讓這種悲劇在孩子那里重演,經常教導我們要好好學習。當我幼年的時候,姥爺就會背著我,指著街巷到處刷寫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等口號,或者象棋盤上“車馬炮將士相”等棋子,領著我讀,給了我識字的啟蒙。上小學后,喜歡知青老師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講課,對語文更是有了好感,字詞句,段篇章,漢字的魅力簡直是引人入勝。大人到同事鄰居家串門,我總會在人家的炕頭桌底甚至灶臺前找到撕成半截的讀物。雖然認字不全,但大致意思能懂,一些童話神話民間傳說故事,如綺麗的夢照亮了兒時沒有電視的漫長冬夜。到了初中,一位愛好讀書的同學送我一本《天安門詩抄》,讀著里面激昂的詩歌,竟然莫名感到渾身熱血沸騰。不知不覺中,我愛上了文學閱讀。開始還局限于所能接觸到的學生刊物,后來在縣城郵局的報刊亭,發現并購買了《少年文藝》、《遼寧青年》、《詩刊》、《星星詩刊》等,一時之間,文學閱讀成了我課內課外的主要內容。雖然耽誤了數理化的分數,但是語文課的造詣卻突飛猛進。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閱讀大量文學作品后,幼稚的心里就萌生創作詩歌的愿望。寫了一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自感不錯的詩歌后,就往自己心目中神圣的報刊雜志鄭重地投稿了。結果肯定不如自己所愿,投出的詩歌好象泥牛入海,泛不起一點兒浪花。這時候,讀書寫詩記日記,以魯迅式的雜文體、周作人式的小品體,在32開的作業本上,寫了大量的文字。那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作家,寫出的作品能發表在報刊雜志上。因為閱讀和寫作擠占了學習時間,高考成績不理想,沒能考上心目中的大學。
中專畢業分配到鄉鎮工作。90年代的鄉鎮工作,集資提留、包村出工,計劃生育等等,千頭萬緒。但是一有閑暇,逛書店買上幾本書依然是無法戒掉的習慣,看到報紙里的好文章剪下來收藏也是壓不住的樂趣。在辦公室能經常接觸到各種報紙,每到周末出副刊,我就在別人閱讀后留存下來,到年底,竟然能裝訂出厚厚的合訂本了。我把它們分類后按日期排好順序,在左側用錐子鉆出三個眼,用棉線繩鎖邊固定起來。后來工作調整,到了縣直機關從事文字工作。環境的改變,把我的創作熱情激發出來,感覺新的工作處處有亮點,縣里的報紙電臺,繼而市里、省里的報刊、網站,陸續有了自己的宣傳報道出現。XX年,我采寫的通訊《柿園春早》在《聯合日報》二版發表。同年,這篇文章獲得濰坊市政協XX年通訊報道優秀作品。成功特別容易鼓舞人,隨后有更多作品陸續發表在報紙不同版面!稙榱司G色家園》、《專委會聯系委員要三多》等新聞作品、理論文章,在之后的幾年相繼榮獲市政協優秀獎項,我本人也連續多年被評為信息宣傳先進個人。
新聞作品寫作成功了,文學作品創作如春雨后的種子,重新滋潤萌發出來。業余時間讀書看報的愛好發揮了出來。電腦、網絡成了學習交流探索的好幫手。書讀的多了,思考的多了,創作的靈感也來了。我寫的詩詞、散文開始在報刊、網絡發表出來。我以自己親身經歷撰寫的反映縣政協為鋁型材產業鼓與呼并使之崛起為江北最大基地的文章《奇跡》,發表在《聯合日報》副刊版,并榮獲當年濰坊市舉辦的“云門洞藏杯”征文三等獎。我的寫作,大多有感而發,不人云亦云,不無病呻吟,從周邊凡事寫起,進行深刻思考,希望能給人以感染和啟迪。多年來,在《人民日報》、《大眾日報》、《聯合日報》、《時代文學》、《齊魯晚報》等報刊發表各類作品600余篇,出版了散文合集《朗潤青山·十八條溪》。XX年,我加入省青年作家協會, XX年當選為常務理事;XX年又加入省攝影家協會,考上了中國海洋大學在職碩士研究生。在參加會議和活動中,我游歷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了各地的發展實際,開闊了眼界,增長了閱歷,對國家堅持改革開放、維護安全穩定、促進繁榮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深深的感到,中國夢,我的夢,每個人的夢,都與祖國的夢緊緊相連,互為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