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征文:《名人傳》讀后感
生命綻放的炫麗花朵 痛苦和磨難造就偉人。
——題記
我國先哲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在《名人傳》的三位主人公身上得到深刻體現。
此處無聲勝有聲
他雖出身貧寒,但成為一代偉人;他雖相貌丑陋,但心靈無比堅強;他雖雙耳失聰,但創造了一首首優美的旋律。他是一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他一直相信,“誰也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喉嚨”。他,就是貝多芬。一個被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偉人,我們所熟悉他的歌曲,但我們所陌生他的人生經歷。
他的身上集中表現了英雄主義和偉大人物的信仰,以此對抗現實的庸俗和丑惡。面對困難,似乎沒有什么能使他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的輕浮作風。他把一生的苦難,鑄成一只只優美的樂曲奉獻給世人,用自己苦難的一生,闡述著:苦難并不是消磨意志精神的惡魔,而是成就人生和事業的礫石。
貝多芬雖生活在“無聲的世界”,卻創造了世間最美的旋律。
癲狂的天才
天才,尤其是是具有偉大創造能力的天才,通常有一種異于常人的稟賦,米開朗琪羅就是這樣的人。孤獨以及與他形影不離的痛苦都不能將他打倒,藝術的狂熱頑強地支撐這個“工作狂”,以至于創造出了豐碩的成果。
正如米開朗琪羅所說的,他生活“在一種憂傷或者說癲狂的狀態之中”由于常年生活在痛苦之中,他終于對痛苦產生了一種興趣,他從中找到了一種苦澀的快樂:“越是使我痛苦的就越是讓我喜歡!睂λ麃碚f,什么都是痛苦的由頭,包括愛,包括善。
米開朗琪羅同約翰.克里斯朵夫和哈姆雷特一樣,他們都具有英雄的天才卻沒有英雄的意志。雖然他與貝多芬都可以統稱為“孤獨的人”,但兩人的心靈卻截然不同,貝多芬是因人們的過錯而憂傷的;他生性活潑開朗,他渴望歡樂。米開朗琪羅是心中存著憂傷,他讓人害怕,大家都本能地在躲避他。所以他在自己周圍造成了一片空白。成為了真正的—孤單人。
他是一個天才,是一個癲狂的天才,對他來說,他的生活只有工作,直到臨終的前幾天還整天站著塑像,終于留下來傳世的杰作。
我們的兄弟
他沒有像米開朗琪羅“藝術應該由貴族而非平民去搞的”的階級偏見,卻有像貝多芬一樣的慘痛童年和丑陋的外表,但同他們一同被稱為痛苦與磨難中的偉人。他就是“俄國的一面鏡子”—列夫.托爾斯泰。
他從小獨自承擔著喪失父母的痛苦,青年又因相貌丑陋而受到排斥,后來他憑借著頑強的信念,獲得了地位和財富,但他又為自己的富有而感到羞澀,他同情下層的民眾,認為他們是同自己擁有平等身份的人,但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了自己的身,生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但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
最令我感到敬佩的就是列夫.托爾斯泰不同于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他不僅用文字來抨擊社會對農民的剝削,而且用實際行動去挽救農民的悲慘命運。他聽他們接觸,與他們做朋友,并把自己的稿費無償的捐贈給他們。被民眾稱為“我們的兄弟”。
他們雖然所處的時代和貢獻不通同,但他們都是各個時代的偉人,他們面對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會的排斥,進行不屈不撓的抗爭。真實的苦難使他們直面人生,而與苦難的搏斗則造就了他們的偉大。
同時也告訴我們,痛苦和磨難并非只降臨在我們的身上,偉人也不利外,不過要想像偉人那樣取得成功必須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
人生難免遇到磨難,生活也并非充滿了鮮花和歡樂。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