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們的節日-春節”獲獎征文:大年三十
學生:萬海靜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且不說王安石這《元日》詩的深意。只讓我們看到它描繪的北宋時期人們歡度春節的熱鬧情景。但隨著時光的推移,社會的變遷,春節之于我們依然不可或缺,團員、熱鬧雖有,可這“年味兒”似乎單薄了。
和往年一樣,祖母大半個月前就下了一道“圣旨”:要一大家人聚在老屋里,一同度過大年三十。
年三十大早,祖父打來電話催我們早些回去,順便捎上一條新鮮的魚,買上一壺好酒。我知道祖父他就好這一口。但他年事已高,身體虧得厲害,大不如早些年了。加之,祖父喝酒不大知量,逢酒必醉。平日里喝酒,收到限制,總不得盡興。他翹首盼著春節,盼著開懷暢飲一回。
到祖母那里后,老人家來回忙活,手腳利落,嘴也不肯停歇,家長里短,聊得起勁。
叔伯姑姑們也陸續趕來。最末的是小姑一家子,暮色四合之時,祖母還猜測她們多半不會來了,但又十分想念,鎖緊疏淡的眉,來回踱著步子。隔一小會兒就要我和她出門望一望。遠遠瞧見小姑的身影,她是又歡又喜,瞇了雙眼,連忙出門迎去。祖母眼里嘴角都含著笑,捏一捏小外孫的臉,心滿意足。這才招呼大家吃年夜飯。幸福蕩漾在老人家的皺紋間。
吃年夜飯時,小孩子們不肯乖乖坐下,繞著桌子跑動,祖母忙上忙下給孫子孫女們夾菜,卻把自己給忘了,似乎兒孫們吃好了,自己也就飽了。
吃過年夜飯,大人們鋪開兩張桌子打麻將,說是要通宵達旦給兩位老人守歲。于是以春晚為背景的小賭玩活動于大年三十之夜在祖父母老屋里展開了。
祖母燒紅了火盆不讓大家冷著,然而,大人們都圍在麻將桌上,不肯挪動一步。有的看,有的上,上上下下,好不熱鬧。祖母擔心大伙兒夜深受涼,一再囑咐大家靠近火盆點兒。大人們只要了幾杯熱茶,一門心思在麻將桌上。大人們打麻將的興致漸濃,一時間,敲擊桌子的聲響,伴隨著興奮喜悅的大笑,不時,再傳來懊悔的吼叫聲以及女人們細碎的埋怨聲,混雜的喧囂,蓋住了電視里春晚的聲音。我忽然想起一句話:大江南北一片麻。
祖母不得不加大了電視機的音量,但立即引來大伯的不滿,老人“聽話”地將音量調低。孩子們沒有別的娛樂活動,只能陪著祖母看春晚,等待著發壓歲錢。
祖父不愛看電視,獨自在席上,一口一口呷著美酒,一個人絮絮叨叨地念。大約是習慣性的說自己是在怎樣困苦的年代里又是怎樣拉扯大了四個兒女,說對現今的兒孫滿堂如何之欣慰,又說到兒女們應如何持家,孫輩們應該發奮讀書,多長點文化。還慮及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唯恐看不到孫子們成家立業。
祖父喃喃自語,但沒人接茬,偶爾有人如他不要想太多人老了就好好享清福。
沒有聲音的“春晚”看著也不夠味兒,壓歲錢一到手,孩子們就相繼入睡了。祖母一個人興味索然,頻頻瞌睡,時而又被大伙兒弄出的動靜驚醒,默默地往茶杯里續水,始終不肯回房里休息。祖母見我還沒有睡,招呼我吃零食,聊會兒天。她說起十多年前叔伯們和她的“陳谷子,爛芝麻”事兒:大小人兒聚在一個院子里,燒紅了柴火圍坐著聊天,小孩們嘴饞,便扔幾個紅薯、土豆埋進柴火底下的灰燼里煨熟了吃;黑白電視,人們也愛看,洋溢著濃濃的人情味兒。
夜深了,祖母催我回房睡覺,我見大人們還熱鬧,就像留下來陪祖母,強打精神和祖母嘮嗑。
祖父多喝了幾杯,還是不停地念叨,竟涕泗橫流。伯伯們抬起頭來,望望他們的老父親,只說祖父醉了,交頭接耳議論兩句,大概是說人的生命自然規律便是如此吧。
東方放曉,泛起魚肚白,打麻將的,看麻將的散去的時候,新的一天悄然已至。待祖母將急著要趕往家里的親人一一送走后,祖父蜷縮在睡椅里,還夢囈哩。
祖母給祖父蓋上被子,把爐火撥亮,收拾一遍狼藉的廳堂,一邊捶著腰背往房里走,一邊嘆息:“唉!這老頭子——”
守歲的喧嘩歸于平靜,我卻產生了一個感念:老人雖老,卻是家中之寶。因為他們,才把一個紅紅火火的大家團聚在一起。其實,只要親情常在,年味兒便得以永存!
指導老師推薦語:
“老人雖老,卻是家中之寶”,寶在家庭親情折射出社會文明,敬老愛幼恰是中華文明之花。我們從中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在家庭氛圍中徜徉:老人需要一大家人在自己身邊熱熱鬧鬧,樂意煮飯端菜,生火遞茶,把人生最后一點溫情送給后人;后人理解老人,盡量陪伴老人,滿足老人情意。
生活味道濃厚也是文章可贊之處:奶奶,爺爺,父輩,小字輩,無一不有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