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杯征文:有這樣一個武漢
有這樣一個武漢,在外來人口里臭名遠揚。申請了好久的“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卻因低劣的群眾素質屢屢受挫;地處中部,四通八達,九省通衢,卻解決不了“日日公交擠一擠”的交通問題;流傳甚久的曾經入選國語的武漢話,更是了得······
奇怪的是,近些年里,總有兩種對立的局面出現。一是在外來人口里臭名遠揚的武漢,從來不少到訪和定居者;二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可從不認同外來人口的武漢映像。
“公交司機都特別狠”vs“蠻多司機都還是那個事”
早晚進餐時間,無論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武漢的公交車。武漢公交車常年擁擠不堪,而發生在武漢公交車上的事,也成了人們茶余飯后,不可多得的談資。
外地人初來武漢,難免有些不習慣。上車詢問司機目的地站名,司機張口不談站名,上來一句:“先上來先上來!往里面走點!倍蟛攀且痪浜喍痰幕卮。詢問者開始不禁有些蒙,或多或少覺得司機有些不禮貌,但武漢司機并不在意,照樣繼續對陸續上車的乘客苦口婆心地說:“都配合哈子,搞快點,莫耽誤大家滴時間!”
武漢公交二三事里,也經常聽到公交司機巧勸乘客免被偷盜的故事。在武昌火車站公交綜合體這樣的地方,時常發生小偷趁人多,“摩肩擦掌”暗里偷身邊乘客錢包的事情,而武漢公交司機們也有一套自己的應對方法。“莫站到門邊哈,往里面走點嘎”,這一句看似不耐煩的提醒,實質上是在幫助被盜人遠離小偷可觸及的范圍,免于被偷。
“武漢特色小吃?熱干面吧”vs“吃滴多滴是”
熱干面的確是武漢在外最為出名的小吃代表,不同的人對熱干面的喜好和評價卻大不相同。
“嗯,武漢熱干面在家鄉也有賣的,味道還行吧。”——外地人甲
“武漢熱干面?我不喜歡芝麻醬的味道。”——外地人乙
“熱干面就是漲到5塊錢一碗,武漢人照樣會買,從小吃到大咩”——武漢本地人丙
當然,武漢人并不在乎外地人是否都中意熱干面的味道,武漢特色小吃也并非只有熱干面。光是聞名已久的武昌戶部巷,就囊括了多種難以一次全部嘗盡的武漢小吃,就更不用說散布在大街小巷的小吃攤點了。
武漢人之所以認為自己的家鄉“吃滴多滴是”,也因為武漢美食的包容性。無論是四川人、湖南人、廣東人還是其它外地人,在武漢一定能找到家鄉的味道,各式菜系百花爭鳴。而武漢人的口味,也會偶爾像武漢的天氣一樣,變換無窮,今天在樓下的湘菜館去挫一頓,過兩天去街對面的川菜館嘗嘗鮮。
“武漢天氣太善變了”vs“武漢天氣跟人一樣性情”
說到武漢天氣,外地人不禁會叫苦連天!耙粫G陽高照,一會傾盆大雨,在武漢,就很難穿對衣服,找對出行時間。”前段時間紅遍網絡的財大畢業生拍攝的視頻《武漢!武漢》,里面那句“我可是在武漢曬黑的!”,更是幽默的表現出對武漢天氣燥熱的無奈。
可身在武漢,長在武漢的本地人,已經習慣了武漢的天氣!罢f變就變”、“性情中人”是武漢人對武漢天氣的評價,也正是因為了解武漢天氣,所以聰明的家庭婦女們,摸索出武漢天氣的性格,總能早早覺察出是否會有雨等天氣信息,從而適當安排衣物刪減、晾曬等家庭事務。
有這樣一個武漢,它也曾被武漢本地人抱怨,被武漢本地人用來與外地人調侃、開玩笑,但倘若實打實的,要武漢人正經評價武漢,誰也無法阻止武漢人表達對家鄉的贊美和喜愛。
不僅是因為身在這里,長在這里,更因為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武漢人的性情已經和武漢的地域環境、風情特色融為一體。武漢在養育一代代武漢人的同時,武漢人也在竭力建設完善武漢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