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
一位母親含辛茹苦地帶著兒子,只盼望著兒子能有所作為。轉眼間,兒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母親狠了狠心,準備把兒子送到河對岸的學堂上學,希望十年寒窗苦后,孩子能成材。第二天一大早,母親便為兒子收拾行裝,送他上學去。母親再三囑咐,一定要好好讀書,然后目送他遠去。
以后,母親每天都會到河邊提水,望者那清澈的河水,母親的眼淚滴落在水中,她心里有千萬個不放心,兒子雖然從小聰明伶俐,但調皮貪玩,不知現在他怎么樣了?從此,母親天天在河岸期待著兒子學成歸來。
一天晚上,夜幕降臨了。兒子拎著行裝,匆匆歸來。母親又驚又喜。喜的是終于看見了兒子,驚的是怎么才半年就歸來了?兒子說道:“娘,學堂的知識我全學會了,沒什么好學的了,于是,我便提早回來了。”母親聽說兒子輟學,自認為全懂了,便很傷心,失望。母親指著油燈說:“我先把燈滅了,在黑暗中,看看是你的字寫的好,還是我的餡餅烙得好。”燈一熄,整個屋子變得暗多了,伸手不見五指。兒子滿不在乎地想不就是寫幾個字嗎?有什么了不起的!說著,拿出紙和筆,寫了起來。但是,太黑了,兒子怎么寫都寫不好,一連寫了七八張紙,都不滿意,他犯起愁來,為什么總寫不好呢?母親在烙餅時,和平常沒什么兩樣,一會兒,就烙好了。點亮油燈,兒子借著燈光,看見紙上,橫一筆,豎一筆,七上八下,沒有寫出一個字來。而母親的餅呢,依然有模有樣。母親撫摸著兒子的頭,語重心長地說:“同在黑暗中,為什么差別那么大呢?熟能生巧啊!我也是經常練習,才會如此的。學習也如此,學無止境,只有堅持不懈,長期練習,才會獲得成功。你只學了一點,就半途而廢,如何成材?”兒子跪在地上,低下頭,把母親的教誨牢記在心。
第二天,孩子再次告別母親,去學堂。從此,他勤學苦練,發奮刻苦,心中永不忘記母親的教誨。
十年寒窗苦后,兒子終于成為祖國的棟梁,當上了朝廷忠臣,而母親,仍在黑暗中烙餅,默默地祝福兒子,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