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作文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中華文化作文,歡迎閱讀!!!!!
中華文化作文篇一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文化的復興也隨之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盡滄桑,仍然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我們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隨著“國學熱”的持續升溫,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神州大也,處處弦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所謂文化自覺,是指認識并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加以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文化展開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和諧共處。文化自覺帶來的將是文化的復興、民族的復興,將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空間活躍、文化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里,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并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個高峰,也由此奠定了中華古文化堅實的基礎。其中,儒家學說是對后世影響極大的一派學說。
儒家學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創立的學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論語》、《孟子》、《荀子》等著作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論語》是最適合我們八年級學生的著作,。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學了并時常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么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創建了影響身后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和開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之后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了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徹地了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核,就能了解中國人豐富玄奧的內心世界,更能了解中華民族歷劫不滅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
中華文化作文篇二
東西都是賣給外國人看的。可見,老百姓只是把《論語》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紀念品,并沒有對內容感興趣,并沒有當文化典籍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為驕傲的地方。我們要先自己多學習,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離去世界的舞臺。因為它使我們中國人凝聚,使我們中國人團結。
前段時間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華成語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化的方式,通過搭建這樣一個公眾平臺,使人們重燃了對母語的熱愛,還有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弘揚的是中華傳統美食,更多的是透過美食宣傳積淀的中華美食文化。
黨的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xx大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相得益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已經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歷史長河中永遠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動民族復興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開啟更加燦爛文明的中華新紀元。面對新時期實現中國夢的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汲取還存在明顯差距和不足,還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要做,還有大有可為的廣闊空間。我們應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更進一步的細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實做到古為今用,使其更為豐富、更加多樣。
讓我們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匯聚新的力量,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前行,堅定奔向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