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篇
【第1篇】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吃粽子。是因為要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膠蛟蝦蟹吃飽了,就不在吃屈原的尸體。
關于端午節有一個好聽的歌兒“ 五月五 ” 是端陽,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三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的時候,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每到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里撒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第2篇】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婆婆在包香軟可口的粽子。“加油,加油”電視上正播著賽龍舟的熱鬧情景,我突然有了一個疑問,端午節為什么要塞龍舟呢?我問了一下媽媽,媽媽是這樣說的.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趕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我說:“屈原的故事可真感人啊!”媽媽又說:“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除了媽媽說的,我還知道一些習俗,端午節還有包粽子,于門上艾葉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
就在我說完的這一刻,一陣香味撲鼻而來,是婆婆包的粽子煮好了,我們一家開開心心的吃粽子了。
【第3篇】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早上,聽到奶奶嘴里念叨著這首歌兒,讓我想起了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習慣。
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插艾枝。一早,人們將艾枝插在門楣中央或隨身帶著,驅蟲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節更得吃粽子。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里頭包的東西而命名。其中,摻紅棗兒的最多。摻紅棗兒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風俗習慣。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村民百姓劃船追趕。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屈原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
【第4篇】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節日,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
端午節的歷史是很悠久的。相傳屈原是春秋時代的楚國大臣,他憂國憂民,深受老百姓的愛戴,但由于奸臣陷害,加上看到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屈原傷心絕望之下便投江殉國了。為了不讓江里的魚吃掉屈原的尸體,人們便往江里扔好吃的食物。第二天,人們才知道他們扔的食物都被魚吃掉了,并沒有吃屈原的尸體,由此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節不但有吃粽子的習俗,而且賽龍舟這個活動也很有趣。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傳說古時候楚國已經被秦國占領,屈原非常傷心地投江死去。老百姓非常舍不得屈原死去,他們決定劃船去尋找屈原,但是一直沒找到他。為了紀念屈原,我們有了賽龍舟的活動。
端午節有這么多活動,我真喜歡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