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作文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經過了時間的考驗,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因此,在時代今天的我們,就更應該努力傳承傳統文化,繼承并使之發揚光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作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作文篇一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若由著述載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四書”、“五經”為其淵藪;如由學術統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鳴,則以儒、道兩家為其歸致。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至于文學、藝術皆根植于上述思想之中,逐漸形成了各自以地方為特色的區域文化,其中不乏下里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但有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部分逐漸散失了,于是傳統文化傳承就突顯出了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在經濟社會告訴高速發展的今天,拜金主義、虛無主義等社會意識形態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傳統文化中其中許多的重要環節已經出現了缺失的情況。在這種環境下,不乏有一批諸如馮驥才、余秋雨等學者以不同的方式開展對傳統文化的搶救、傳承和弘揚的工作,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此次的兩會上,陳愛蓮委員的提案“傳承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加快國家軟實力建設”獲得40余位委員的聯名支持。40位委員分別來自僑聯、宗教、科技、婦聯、致公五個界別。這份飽含深情的提案指出,為更好地構建和諧社會,提升國家軟實力,就必須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發掘民族和諧文化資源,并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在推動傳統文化傳承中正本清源,讓文化精華不要在利益面前迷失。另一方面,在社會上,對于傳統文化創新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在韓國搶注“端午節”為世界文化遺產以后,有關我國將春節等傳統文化節日伸遺的工作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不難看出,如今的整個社會都已經逐漸地意識到了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的重要性。
當然,也有一些聲音,認為傳統文化的創新也很重要。在這里,我們其實并不否認一部分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的作用,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是應該首先以傳統文化的傳承為前提的,沒有傳承,哪來的創新呢?不論是最近易中天的品三國,還是于丹的讀論語,都是在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創新。事實上,創新只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手段,目的還是傳承。毋庸質疑,作為目的的傳承顯然要比作為手段的創新更加重要。更何況,現在諸多的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大部分也只是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外表,而無法撼動傳統文化的內核,既然如此,又怎么能說這種所謂的創新重要性大于傳承呢?
不過,有少部分的真正創新的確改變了傳統文化的內核,形成了所謂的新文化形式,但改變傳統文化內核的成果是怎樣的呢?且不說大話西游,大話三國之類的惡搞文化,就便是最近的大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許多現代戲說的歷史劇,也不過是現代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被流行元素所扭曲的結果。另外有一些文化悲劇也是在這種創新的背景下發生的,諸如納西族、東巴教等例子,結果只能使本以十分脆弱的傳統文化走向毀滅,所以我們說這樣的創新不僅對傳統文化沒有好處,反而有害。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下五千年,經過了時間的考驗,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因此,在時代今天的我們,就更應該努力傳承傳統文化,繼承并使之發揚光大。
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作文篇二
20xx年新春佳節之際,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推出一個特別調查節目“家風是什么?”,引發人們對家風的熱議。許多人認為,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人品,家風會影響人的一生。
那么,家風究竟是什么?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規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風尚。
追溯歷史,不管是大家還是小戶,大多十分重視家族成員對這些規矩的遵守和執行。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在百種以上。這些家風、“家訓”雖然彼此會有不同,但是其核心都是“仁義禮智信”,這也是中國傳統價值體系中最核心的因素。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既是形成家風的基礎,又通過家風在每一個家庭中傳承。家風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得以發展的載體。
當代社會,飛速發展,很多現代的事物衍生出來,很多傳統的東西漸漸淡去。“家風”一詞對現在的很多家庭來說已經開始變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風、家規被淡忘。現在大家聚在一起,又有誰會談論家風家規呢?
家風雖說只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卻是社風民風的基礎,很多貪官分子的墮落起點,正是始于家庭這道“防火墻”失去效力。家風不正的人,不可能有一心為公的情懷;家風不正的社會,也不可能有健康良好的政風與民風。
良好的家風對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傳承優良的家風、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擁有良好的家風意識,令人心寒的社會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個家庭的家風是積極向善的,一個家的所有家庭成員的品德是純潔的、高尚的,那么一個社會定然是和諧的。
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作文篇三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足,則吾能征矣。杞,杞國,夏禹后代的封國。在今天的河南杞縣,文獻,不是現在的文獻所不同,獻,賢,指通曉歷史的賢才。
孔子說:夏代的禮我能講得出,但是杞國不足以為證,殷代禮我講得出來,但是宋國不足以為證,這是因為,,杞宋二國文獻不足的原因,如果 文獻足,我就能引以為證了。
這里又說到民族文化傳承的問題了,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文化傳承,自己的文化傳統就會逐漸湮滅,那嗎這個民族也即將消亡。這是歷史的鐵證。人類歷史上20多種文明至今只的二種文明延續至今,那就是希臘文明轉化為工業文明,羅馬文明,波斯慢文明,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等等諸多文明也多消亡,甚至無法考證。縱觀世界文明,唯我我們中華文明延續至今,確實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奇跡。中華文明缺少崇高的宗教精神。但利弊相隨,卻避免了宗教迷昧全方位的傷害。他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中庸之道的平衡原則。天人合一的和諧情操,協調了人與宇宙和諧關系,中華文明延續至今,重實踐,棄玄想。從“格物知至”到“修身齊家”一整套經世致用,誠實入世。和平自守。擺脫了,原教旨主義的,極端,狂熱,野蠻,無視生命價值的仇恨。離開了彼岸世界殘酷爭斗與淹沒在戰火中的毀滅。我們民族歷史上也曾經有過分裂,但分而必合,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成吉思汗曾橫掃華夏,沒有文化 的建立其歲月不長,所以評價他,“只識彎射大雕”。滿清入關離不開中華文化也被同化,成為滿漢一家。世界上一些原教旨主義者很眼紅中華文明,任何文明只要一到中國就被同化,“和而不同”他們既奇怪又無奈。在看人類歷史有多少“白骨無地歸”“千里無雞鳴”戰爭都與宗教有關。現在中東就是如此。在我們民族歷史上,曾有過二場與宗教有關的戰爭。一場東漢年間,三國初期。一場近代 太平天國,最后都以失敗告終,而沒有死灰復燃,沒有留下后患。文明傳承對一個民族是至關重要的。亡國可以復國,沒有民族文化。這個民族就要徹底消亡。這個民族禽獸,曾想讓中國臺灣消亡中華文明,徹底擺脫大陸文化。就是要徹底。那個狗頭也懂得文化的厲害。任何一個民族的后代如果 不重視自己的歷史文化。就是自己在毀滅自己民族。孔子 在這里說明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接著在看下面文化與禮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