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命題作文范文三篇
【篇一】腳印
我是一顆置身于大地之間的微小沙粒,命中注定要承載蕓蕓眾生的腳步,那就讓我細細解讀前行者腳印中的內涵吧。
他是一個愚者,我一開始看到他的腳印,就這樣認為。因為他永遠不愿休息,永遠不說疲倦,為的只是一個孩童都知道不能實現的夢想。他就是夸父,他說,我的一生必須用來追逐太陽。他邁著穩健而堅定的步伐,眼睛自始至終盯著太陽的方向。太陽熾熱的光芒刺痛了他的雙眼,他說沒關系,因為我永遠心系著太陽。
追逐太陽已經很久了,可他的腳步依然輕快。漸漸地,我從他的腳印中感受到了溫度。不,他不是愚者!他的夢想也并非無法企及。因為我分明已看見,他巨大的身形在耀眼的光芒中燃燒成了永恒。
在他的腳印中,我讀到了執著;也因為執著,他達到了讓后人景仰的高度。
他是一個創造者、一個先行者,也是一個孤獨者。他口中低吟:“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彼蒙砗诎,卻召喚光明;他的身影是孤獨的,身材是單薄的,但他目光如炬,關注著整個民族多災多難的命運。他腳步沉重而堅定,盡管走的是篳路藍縷的拓荒之路。他就是魯迅。于是我看到,那一串深深的腳印后面,緊跟著無數大大小小的腳;正是這些人,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梁,引領我們走向一個叫做“希望”的地方。
在他的腳印里,我讀出了如黑夜一般凝重的堅定。
這個人,他的腳印由深變淺,從世俗走向禪宗,最后定格在了浙江一個小小的廟宇之中。他是李叔同,后名弘一法師。他是個怪人,留下了一串讓我琢磨不透的腳印。他曾東渡日本,扮演過《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他曾站在古道邊,品“長亭更短亭”的別情。而今他袈裟在身,口中淺誦:“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審視他那一串深深淺淺的腳印,似乎始終在向世人傳達著這樣的心思:回歸。是的,當生命歷盡艱辛,嘗遍各種滋味,平淡而無所求便成了的歸宿。從弘一法師的腳印中,我讀到了對生命最本質的堅守。
天上突然下起了雨,雨水注進深淺不一的腳;雨霽,陽光普照,每一個腳印都折射出不同的色彩——那是生命的色彩。
【篇二】生命的格調
王小波曾多次在他的雜文中調戲格調二字。他說他的《黃金時代》之所以遲遲無法在大陸出版,是受“格調”二字的影響。不少老學究批評他的小說格調甚低。撇開政治因素,那些老古董的意思就是說《黃金時代》太黃,格調太低,理應全面封-殺。
然而,就是這本“黃書”,在美國還拿了獎哩。這可不是美帝的分化圖謀。人家不說他格調低而說它的價值高,這是著了哪門子邪?
還是格調。生命認知之格調。
可為什么我們眼里格調低下的東西,到了西洋鬼子那兒就不低了呢?
還是拿《黃金時代》來說吧。用東方傳統價值觀來說,這本書確實有點黃!靶浴笔俏覈鴤鹘y文化之大忌,《黃金時代》犯忌頗深,因而不被認同。然而,“性”是否可歸類為“人性”中的一支呢?“性”不被認同,“性”所反映的“人性”呢?
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其實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人性是不被認同的。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極權社會,它的文化體系早被專制二字了。這種奴性極強的文化中,人性不但被壓抑,這種壓抑的行為還被冠以“存天理,滅人欲”的大高帽。試問,這類文化培育出來的奴才,是“人”嗎?
其實,孔子是個老憤青,他是很有個性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就是忌憚儒生的個性。可為什么到了漢武帝,儒學就成了專制主義的幫兇呢?這其實要謝謝秦始皇。他把儒家不和-諧的思想都給做了,剩下的被董仲舒加以改造,孔子被改成了孫子,大得傳承。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種東方文化中,過分強調個性,突出個性魅力而不去歌頌統治者宣揚的專制色彩真善美的,就是格調低下。你看那會兒《紅樓夢》才寫完時就知道了。
而正是被近代學究斥之為不懂人倫,無視綱常的西方人文價值體系,恰恰與我們相反。他們把人放在第一位,歌頌人性的真善美。這和歷史原因是分不開的。我沒有研究過西方的書評,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格調低下一說。但我敢打包票,人性的組成之一“性”,只要不被寫成真正的黃-色-小-說,是能夠被現代西方社會正確認識的。一部真正的文學作品價值的高低不在其格調,而在其內涵。這想必不是什么歪理吧?
格調二字可以衍穿生命的始終。而對格調高低的認知足以影響生命的質量和價值。正確理解格調十分關鍵。而人性的價值在格調中的地位應當是超過意識形態的。我認為,只有正確理解人性,生命的格調才會有生機,生命方才可以理解為人之生命。不是嗎?
【篇三】讓生命之花綻放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地球也因生命而生機勃勃。珍愛生命的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受到多大的挫折,都不會放棄生命。
文中的兩名礦工到井下檢修,不料突遇礦井塌陷被困井下。他們在井下仔細搜索但是卻沒有找到出路,身處絕境的他們并沒有放棄生的希望,他們在井下互相打氣,互相勉勵:“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等待外面的救援。只要有信心我們就一定能出去,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希望。”求生的渴望、頑強的毅力挑戰著生理極限……九天九夜,他們終于獲救。
九天九夜,這堅持下來會多么的困難,可見他們頑強的毅力和對于生命的熱愛與珍惜。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寫道“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保爾柯察金的生命綻放出了鮮花,被后人記住。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要放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