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隨筆寫作400字:挖野菜
第一范文網: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挖野菜》。
流傳在古老大地上的二十四節氣,真真是個神奇的東西,他們不光代表了不同時令的流轉、不同氣候的變更,更為神奇的是,我發現,在每個節氣變更的前后幾天里,總是伴隨著或雨或雪。這不,驚蟄前兩天,淅淅瀝瀝的春雨滋潤了這片干燥的大地,猛然間,我發現之前凍得硬梆梆的田地,突然松軟了,田埂上的萱草,猛然間有了寸許的綠芽,埋在炕灰里的韭菜,也探出了紅中帶綠的芽頭。春天是真真正正的到來了。
春風拂面不覺寒,吹得人不光臉上酥酥的,更吹的寂寥了一個冬季的心也開始蠢蠢欲動了。出門踏春,總是讓人心情愉悅,邁進返青的田野,走在已經被春雨洗刷的綠油油的小麥、油菜的田梗上,空氣清新,和著淡淡的泥土清香,腳下春泥微潤,遙看青青草色,有種天高任我飛的自由和灑脫感。
我最喜歡的不光是踏這青青草色,更喜歡這在青青草色里尋覓各色各樣的野菜,挖來下飯,不光讓耳、目飽覽第一縷春色,連轆轆饑腸也一飽春天的饋贈。
野菜里,名氣最大的要屬薺菜了吧,好像整個中國都有分布似的,更是一篇課文《挖薺菜》讓它留在了每個人心中。然而我一直不知道薺菜是什么樣,直到有了網絡后,我才從網絡上知道薺菜是它的學名,在當地人的口里,我們叫它“辣辣根”。一提起辣辣根,就想起小時候在田邊地角里扣泥挖根的情景,白色的根莖帶著新鮮的泥土,使勁一捋,捋掉泥土和表皮,白嫩的根莖,嚼在嘴里水大又帶著微微的辣,回味無窮。薺菜,十字花科薺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性味甘平,口感鮮美,營養豐富,更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全草可入藥。
說起扣泥挖根,不光是薺菜,還有一種我們叫“胖胖根”的草根也特別受歡迎,這種草根挖出來呈紡錘型或者橢圓型,嚼起來口感香甜嘎嘣脆。后來我才知道“胖胖根”就是中藥里的蕨麻,薔薇科,委陵菜屬多年生草本,根部膨大,含豐富淀粉,“治貧血和營養不良等,又可供甜制食品及釀酒用;根含鞣料,可提制栲膠,并可入藥,作收斂劑;莖葉可提取黃色染料;又是蜜源植物和飼料植物”(百度百科)。
我挖的最多的野菜里,要屬蒲公英了,它總是在返青的植物里冒出來的最早。蒲公英,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被中藥界譽為具有清熱解毒、抗感染作用的 "八大金剛"之一,其食用價值、醫藥價值、營養價值在《本草綱目》、《辭海》及歷代醫藥大典中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肯定。尤其是一開春剛從地里冒出來的第一茬蒲公英,口感鮮美,用蒜蓉拌食,我都不知道用什么詞來形容嚼在口里的感受了,除了美味還是美味。
“蔓芥”其實就是油菜返青后的嫩葉,一定要在它起桿開花前采挖,起桿開花后我們就叫它“菜子”而不是“蔓芥”了,起桿開花后莖葉變硬,難以嚼咽,只有它剛展開的嫩葉,味道、口感最為鮮美,它的嫩葉飽滿肥厚,微辣,焯水涼拌,嚼在嘴里有一股淡淡的菜籽油的香味。當然,采挖的時候一定要在田邊地角、荒田地壟上挖,要是圖省事敢去人家的油菜田里挖,那可就是禍害人家的莊農了。
還有一種野菜不太好找,雖然在田邊地頭里也是常見,只是它的近屬太多,容易搞混,那就是“白蒿”。一提“蒿草”,這在我們這邊的認知里就是個大類,什么青蒿、水蒿各種蒿,各個長得極為相似。“白蒿”的學名非常美,叫“茵陳”,當作菜食用,一定是它的嫩芽,長得有點像胡蘿卜葉子,關于茵陳還有個說法叫“二月茵陳五月蒿”,等它長大木化,只能藥用了。茵陳是非常常見的一味中藥,它清熱利濕、退黃,有保護肝功能,解熱,抗炎,降血脂,降壓,擴冠等作用。而且它的氣味濃烈,可以提煉芳香油。所以,它嚼在嘴里帶著一股濃濃的藥香。
說到了“白蒿”,就不得不說說另外一種蒿草了,那就是“艾蒿”。艾草貌似更多的應用在了抗病治療里,殊不知它的嫩葉采來制成食品也別具風味。除了藥用、食用,艾草還走進了我們的傳統文化里,傳說它是純陽之草,具有辟邪的效果,所以在有些地方在端午節懸掛艾草的習俗。此外文人墨客對它也不陌生,我們常用的印泥,主要原料也是艾草。
在我們當地人們的生活里,還有一道野菜,最受大家歡迎,我們叫它“苦曲菜”,用它腌制成的漿水,可是當地人們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也是多少游子魂牽夢繞的“鄉愁”之一。“苦曲菜”學名苣荬菜,顧名思義,這種野菜的滋味是比較苦的,這是它的最大特點,菊科,色澤淡綠、質地脆嫩,口感極為鮮嫩、清香,具有獨特的風味,《本草綱目》記載:初春時生苗,莖中空,折斷時會流出白汁,開黃花和野菊相似,其種子附生白毛,能隨風飄揚。它含有大量維生素和大量鈣、鐵、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是生食蔬菜中的上品,有“鳳尾”之稱。
此外,還有灰藜、苜蓿、馬齒覓、車前草、蕨菜、野蔥、野蒜、小薊等等很多種常見的野菜,它們大多藥食物通用,除了美味還有很好的養生保健效果。經歷過漫漫寒冬,荒蕪的田野里這一叢叢青青的草色總是讓人欣喜,然而樹梢枝頭上嫩嫩的葉芽,也讓人垂涎三尺。
首屈一指的要屬“烏龍頭”了,它是檧木的嫩芽,生長在林地的邊緣地帶里,樹干上布滿尖刺,尤其是在頂著子彈頭狀的嫩芽“烏龍頭”下,密密的尖刺給采摘增加了很多困難,然而它美味的誘惑實在難以抵擋,而且營養價值極高,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和人體需要的多種氨基酸,可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使它成了一種高檔的保健型野菜。它的做法也很多,或炒、或拌都可以,甚至可以做成鹵子拌面,不論哪種做法,都能將它鮮香的味道發揮到淋漓盡致。
比較普通的就是洋槐樹芽了,然而我對它卻感覺一般,因為它的口感不太好,總有種澀澀的味道。不過耐心的稍等些時日,等洋槐花開,雪白噴香的洋槐花又成了另外一道美食,最講究的做法,就是把洋槐花和上干面粉和洋芋絲,隔水蒸熟,掀開蒸屜的一瞬間,香膩的味道撲鼻而來,花香四溢、口齒留香。
除了烏龍頭和洋槐樹,我還吃過柳樹芽、楊樹芽、榆樹芽,木本類的樹芽采摘時間要把握好,摘早了,樹芽太嫩,一焯水全部都化掉了,摘太遲,這些樹葉大多又苦又澀,實在難以再下咽了。
我不禁想起幼時母親經常帶著我們去田野里采摘各種野菜,冬天深雪里的“地轉”、春天的各種嫩芽、夏天里的各種果蔬、秋天里的白菜根和甜根。母親這樣做當然不是為了充饑,正如課文《挖薺菜》中,作者張潔想要表達的一種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殷切期望一樣,這是一種憶苦思甜的行為。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對生活的品質的要求有了新的變化,挖野菜、吃野菜從舊社會的充饑,到后來改善生活的調劑,演變成了當下人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一種精神追求的體現。除了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妨放下生活、工作中的負累,帶上家人和朋友,走進青青世界,采一把野菜回來,不光能豐富下餐桌,更能體會到一種身心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