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之旅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靜謐、整潔、和諧和安詳的。當我進入胡同區,坐在人力三輪車上,伴隨著清脆的鈴聲,穿梭在齊整的四合院中卻少了這種感覺。
我的北京胡同之旅是從北京最早的胡同煙袋斜街開始,卻全然沒有印象中的影子。除了古舊的凸凹不平且積滿泥水的青石板證明著它的歷史,兩邊的房屋則絲毫看不出歲月的滄桑。房屋雖極力想保持古樸的風格,但看起來格外別扭。家住與店鋪混雜著,內衣毫無遮掩地晾在街邊,嗡嗡的蒼蠅肆無忌憚地戲謔著墻角的垃圾。
穿過了煙袋斜街進入胡同區,才慢慢地找回了一點兒感覺。午后的陽光照在胡同里幾棵稀疏的楊樹上,又從葉隙間漏下來,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鳥兒、蟬兒似乎也不忍打破這份寧靜,默默地不做聲。遠離鬧市的胡同,有種清幽,仿佛隔市般。沒有地圖,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氣兒”,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這樣,才令胡同之旅驚喜不斷,充滿趣味。比方說,拐兩個彎兒,碰到了鐘鼓樓,再走一段,搖曳風騷的柳蔭后竟是恭親王府,也就是大貪官和珅家的后花園。還有北京市第十三中學,竟是貝勒爺王府。嘿!坐在百年的老式建筑里學習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大概別有洞天。這所學校,將古典與現代完美地結合了起來。七拐八拐,撞到梅蘭芳先生的故居。這是個標準的四合院,是有錢人家才住得起的寬敞房子。而今在電視上看到的四合院,也是幾家合住,很少有獨門獨院了。
徜徉在胡同里,看路兩旁的房子都刷上了青漆,有些地方青漆脫落了,露出了斑駁的墻壁。買一疊胡同明信片凈是些殘垣斷壁,房頂上長了雜草,門口停輛破自行車;小販擔著擔子,剃頭師傅挑著挑子,磨刀的扛著板凳吆喝著走街串巷。夏日胡同里倒還涼快,冬天呢?寒風從胡同中穿過,雪阻住了路,賣炭的吃力地拉著三輪車艱難地前行……
是的,北京的胡同正在衰敗。一部凝固的歷史,百年京城的人文縮影,就這樣一點點地被高樓大廈蠶食著。許多人總在呼吁、吶喊:“把胡同留下一些給后代。”這想法固然好,可對那些三代同堂老少一室的小市民和普通老百姓來說,為了保留胡同而擠在斗室里,未免不公平。現在的胡同,還有早已模糊的石墩,失去了棱角的棋盤和參天的古樹記錄著胡同昔日的繁華。而這一切,是必然要被現代化的東西所替代的,因為,事物是不斷發展的。
我的胡同之旅將要結束時,我走進了一家清真北京小吃店,選了臨街的座位坐下,嗅著炸糕、包子的香氣,透過落地玻璃望著街上。華燈初上,胡同里的各個院落升起了裊裊炊煙,玩耍的孩子被母親喊回家吃飯。我又環顧店內,八仙桌邊的食客正大快朵頤。從人們臉上,我看不出對高樓的向往,也讀不到對胡同的深情留戀,或許在胡同里生活已成為一種歷史的慣性,也或許,他們從心底悄悄期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