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蘆
清涼的風挽去了夏,夏天不帶一絲眷戀的走了,只剩下清冷的秋。
在秋天與夏天的交換季里,夏天還殘留著屬于它的氣息。天氣依舊熱。
日光下,仿佛一切都溫暖了起來。那一抹清新的綠色,也被它包裹。通過樹葉在陽光下綠的透明的幻影,我看到了最純正的綠色。陽光直穿過葉與葉之間的縫隙,唯美又刺眼。
學習的日子依舊厭倦。唯一值得我好奇的,就是在學校的欄桿旁那個孤獨的背影。
那是一位老爺爺。原本挺直的背早已被歲月摧殘的只能彎曲,鬢間出現了幾縷銀絲,額頭上的皺紋被時間擠壓的越加明顯,在那慈祥的面容中仍舊殘留著年輕時的意氣風發。他穿的衣服很破,就是那種洗的發白的藍色外套,里邊只穿了一件白色背心,褲子呢,是軍綠色的,松松垮垮,有些黑黑的。手里拿著一根棍子,上面插滿了糖葫蘆,還細心的用塑料袋包好。
他經常望著我們笑,是一位很慈祥的爺爺。但是有時候我覺得他是落寞的。
沒多少人買糖葫蘆,老爺爺的生意也不好,通常都很寡淡。現在的大人都不讓孩子吃這些東西了,就算是有些孩子想吃也不給。我從老爺爺那落寞的背影中,可以看到濃濃的憂傷。
我實在受不了這種憂傷,不敢直視他的眼睛。糖葫蘆我吃過,但是這些小商販賣的東西,我爸爸媽媽也不能給我買,因為他們擔心這種食品是對我不好的。我也只能無奈的接受了這個安排。盡管我每次看到的,都是那一張熟悉而慈祥的面孔。
我見過這個爺爺很多次了。每次都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時間。
三年級的時候,我見到有一些嘴饞的同學經常帶錢來學校跑到欄桿那兒伸出手去買東西。那個爺爺呢,則是顫抖著雙手數著錢,然后拿來一根糖葫蘆遞給同學。同學滿心歡喜的露出笑容,老爺爺也美滋滋的。
在我一年級的時候,我曾好奇想去買這個糖葫蘆,但是最后還是沒買,是因為爸爸媽媽。我記得老爺爺那些許失落的神情。
現在過去了這么久,那個爺爺依舊在賣糖葫蘆。依舊在到處流浪。
我看到他走到學校旁公立幼兒園的門口,孤獨的背影站立在那兒,等待著人來買。可是車來車往,人來人往,從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這位老爺爺。他的糖葫蘆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刺眼。那通透的紅,在我眼里,也格外刺目。
賣糖葫蘆收入微薄,沒什么錢可賺的。就像老爺爺那破舊的衣服,已經洗了無數遍了,可是還是舍不得買新的衣服。
我看不出老爺爺有什么苦衷,也不曾想過。因為我和老爺爺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我無法去了解他的苦衷里面包含著多少無可奈何與憂傷,我還是個涉世未深的小孩子。
我也曾想過去了解老爺爺的情況,可是每當邁出步子的時候,望著他那清冷孤獨的背影,我又躊躇了。
好像我們之間有一道墻,我捅破了,怕刺傷對面的人,我不捅破,又怕對面的人離開。我和老爺爺之間的距離好像漸行漸遠,好像我們就是一條不同的平行線,是永遠不可能相交的,我只能遠遠地望著,束手無策的望著,卻又不能幫忙……
六年級:佘曉珊
點評:作為全文的線索,糖葫蘆所代表的其實是背后的那位老人,作者以倒序的方式回憶了之前見到這位老人的幾次經歷,我逐漸長大了,可這位老人卻始終不曾改變。相信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一位角色,可能是零食店的店員,可能是學校里的老師,可能是文具店的老板,這些人見證著我們的成長,而他們的不變往往總能啟發我們的思考。
文章最后的情感非常深刻,束手無策的觀望著,卻又無能為力,因為隨著作者的長大,已經意識到了人和人之間的禮貌的距離,而這其實就已經是成長的開始。
文章開頭處的景色雖然優美,但是和全文主旨并不一致,可以考慮略寫或埋下后文的伏筆。$(".zkc p:last").css("margin-bottom","0");$(".btn_li a:last").css("margin-right","0");
點評老師:馬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