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優秀作文 > 小學作文 > 小學六年級作文 > 小學六年級散文 > 江山錦繡,文人風骨

江山錦繡,文人風骨

發布時間:2019-02-23

江山錦繡,文人風骨

  江山千古,文章錦繡。在這浩瀚的歷史長河之中,代有才人出。不論是縱橫捭闔、周游列國的謀士之流,還是出使邊塞、窮困潦倒的使臣,也或者是歸居田園、退隱江湖的菜農。都有其自己的為人處事哲學,都有自己信奉的“金科玉律”。

  古往今來,為文者甚多;有文人風骨者甚少。

  放眼望去,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這其中朝代更替、歷史變遷,遠至《詩經》,近至現當代文學,其中舞文弄墨者數不勝數,然真正有風骨之人,屈指可數。是他們“識時務者為俊杰”,還是他們“不為五斗米折腰”,亦或者說,自漢唐以來,中國的文學在胭脂水粉里、在江南雨巷里、在歌舞升平里少了那份原有的堅韌與骨氣,少了那份堅定不移的節操。

  那么,究竟何為風骨?

  【大漢風骨】

  在司馬遷《報任安書》里有這樣一段話: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這是司馬遷的風骨,也是他不懼萬難,不懼恥辱,一心要寫他的《史記》。他的風骨,是在強權面前不低頭,在面臨宮刑之時不退縮,在被世人嘲笑譏諷之時,依舊堅持客觀公正的用一支瘦筆,記錄歷史的真實過往。他的風骨,是在皇帝面前叫板,是不為皇帝的權勢所逼迫,剛正不阿地記錄歷史,還原一個個真實的漢代。

  試想,在那個封建等級森嚴的時代。皇帝的所下達的旨意是“奉天承運,皇帝召曰”,那是與天同齊、承天授意的,皇帝的權限是上天授予的。其權利之大、范圍之廣都是無可厚非的,司馬遷一介文人,又怎敢與皇帝叫板,莫非是你真的活膩了?可他是司馬遷,他確確實實地做了,而且寧死不屈。他用一部春秋筆法的《史記》,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輝煌燦爛的大漢文明。

  每當我走進歷史,走近漢代,都無可避免的要去太史公的墓前,拜上一拜。他在我的心里,是漢代第一文人,也是漢代歷史上最有風骨的人物之一。

  提起漢代的文人,還有另外一個我最欣賞的人——蘇武。

  或許,很多人都不記得,遠在漢代,有那么一個蘇武。一個在北海邊上,持節不屈十九年的使臣。匈奴首領為逼迫其投降,就將他關在大窖之中,蘇武饑寒交迫,靠吃雪和旃毛維持著生命。之后,匈奴首領又將他放逐到北海,給他一群公羊。讓他牧羊,待生出小羊羔的時候,才允許他回歸漢朝。可一群公羊哪里能生出小羊羔,就這樣他在北海之濱牧羊十多載。每年望著南歸的大雁,默默流淚。

  他叫蘇武,漢代使臣其中的一員。可他面臨匈奴威逼利誘之時,手持漢節,寧死不屈。他是文人,一個封建社會里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可他用自己的錚錚鐵骨,捍衛了大漢朝不可侵犯的尊嚴,用他贏弱之軀,抒寫出一個文弱書生的傳奇,昭示出漢代使臣威武不屈的文人風骨。

  每次走進他,陷入眼簾是一片蒼茫的白色之中。一個漢使,手持節杖,一個瘦骨老人。他的脊梁骨瘦如柴,卻撐起了漢代歷史的高度;他的氣節,千古流芳;他的風骨,雖然在浩瀚的長河之中微不足道,可足以令我對其敬畏一生。

  何為風骨,這是漢代人的闡述,也是我最早結識的文人風骨。當我走進中國文學,走進那個輝煌燦爛的大漢文明,他們的風骨是為我的啟蒙課,也是我第一次懵懵懂懂地明白,原來千古文章多錦繡,大漢風骨昭日月。

  【建安風骨】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記得當時年幼,第一次走近他,走進這個被譽為“文采氣骨兼備”的曹植。我才第一次走近這個群雄逐鹿、誰主沉浮的漢魏更替年間。

  曾有人說“時勢造英雄”,那么又是什么造就文人的風骨呢?撇開“三曹”,我們說說“建安七子”。直到建安年間,人們才對“風”、“骨”一詞做了重新的定義。“風骨”一詞應用于魏、晉、南朝的人物評論,大體上“風”偏重指精神氣質,“骨”偏重于指骨骼形態,二者密不可分,合而為一為風骨。后引用到書畫理論和文學評論之中,如南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等等。

  那么,究竟為何人們在談論到風骨之時,都會離不開“建安風骨”之說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便與當時的政治有關吧。

  漢獻帝最后的年號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這一時代的作家,逐步擺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當時處于戰亂動蕩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現得更為慷慨激昂,他們創作了一大批文學巨著,形成了文學作品內容充實、感情豐富的特點,即人們常說的“建安風骨”。

  倘若只是討論文章、詩歌,那么這個解釋倒可以接受。可我之所以欣賞“建安風骨”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繼“建安七子”之后,又出現了“竹林七賢”。若說建安七子是在詩歌上對漢代長期以來浮華的文風所做的“篩選”,一改奢靡浮夸的文學風氣,主張寫實、主張言之有物;那么,“竹林七賢”就將這一風骨很好地運用到了文人的身上,成為后世文人騷客所瞻仰的偶像。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據陳寅恪先生考,西晉末年,比附內典,外書的“格義”風氣盛行,東晉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賢”之上,成為“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于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當然,竹林七賢不僅在詩詞上有所創新,一洗奢靡之風,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為人處事。在面對司馬集團的統治之時,他們不卑不屈,隱居不仕。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當權者抗爭;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一種不媚世俗、高風亮節的品質,這才是我最欣賞其風骨的主要原因。放眼普天之大莫非王土,還有幾個人能夠堅守清貧、堅守靜心,用淡泊名利的方式,堅守著自己心中的凈土。

  不沒有,只有竹林七賢。

  他們七人,個個身懷經世治國之才;可當他的理想與當局者推崇的思想格格不入時,他們毅然而然地選擇了歸隱。當理想遭遇現實,當他們無法與司馬政權茍同之時,用自己的獨特方式,表明著自己的心跡。試問一下,出則萬千繁華唾手可得,入則青燈孤影老樹寒鴉。當我們去選擇,我們會選擇什么?

  是不折不扣的為當局者歌功頌德,還是退隱于江湖,獨享一份屬于自己的落落清歡?建安風骨,可見一斑?

  【五柳風骨】

  世人都知道五柳先生,亦知道那個古往今來,歸隱的最出色的“陶淵明”。

  說起陶淵明,最膾炙人口的便是他的那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每當世人遭遇各種不如意時,都會用他的詩句自寬,用他的詩句自娛自樂。殊不知,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又有幾個人歸隱田園而不耿耿于懷?

  他,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父親早死,因家貧,曾做過幾年的官,卻因“質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

  縱觀古今,文人墨客數不勝數。可又有幾個人能夠向他這般,真正做到不愿“以心為形役”,又有幾人能夠做到不愿“不為五斗米折腰”。縱使清貧,可他依舊堅持著自己的信仰,懷揣著自己的理想。毅然辭掉官職,走進自然,擁抱屬于自己的田園?

  世人都知道《五柳先生傳》,卻不知道知道,這個看似怡然自樂的居士,有著屬于自己的風骨。就想《愛蓮說》里所表現出來的蓮之性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是他一生的寫照,也是他安貧樂道的寫照。自幼體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揭穿結,簞瓢屢空。這是他生活的寫照,也是他性格的寫照。他依舊高呼《歸去來兮》,依舊堅持著自己的那一份“田園”。因為那份田園,不僅是他的精神凈土,也是他高尚情操的棲息地。故此,朱光潛先生曾說,“可以和他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他叫陶淵明,也叫五柳先生。他是那個“寧折不彎”的五柳先生,也是那個“中國田園詩第一人”。他的風骨,不是錚錚鏗鏘,也不是熠熠奪目,更不是萬世流芳的脊梁;可他是我心中的“真文人”、“真豪杰”。

  李杜詩篇萬古傳,可五柳先生的風骨,又有幾人知曉?

  古代的文人風骨,各有所長,各有千秋,那么近現代的文人呢?如果說林則徐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那么魯迅就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第一個睜眼看文學的人。

  【魯迅先生的骨氣】

  總所周知,魯迅先生起初是學醫的。可當他在講堂上看到中國人給俄國做偵探,被日本兵抓獲,要槍斃了,周圍一群中國人都在圍觀,可他們卻對這一幕高呼“萬歲”而后拍起掌、歡呼起來。魯迅第二年在仙臺結課,停止了學醫。毅然地選擇了回歸中國,可每當他看到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的情景,徹底的改變了他的理想。

  之后,魯迅棄醫從文。以一個革命斗士的身份,用一篇篇看似尖酸刻薄的文章,狠狠地刺痛著那一群群伸長脖子的“看客”。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勢和魄力,揭示出中國國民的略根性。讓沉睡中的人們,拿起武器,保家衛國。可以說,魯迅先生的文章,我是深愛的。很多人只看到他文章的那些刺骨的批評,卻不知在他的批評背后,有著一顆“愛國忠心”。正是因為他的用心良苦,所以才使個熟睡的東方巨龍,睜開雙眼去看世界,才使中國文學沒有走向滅亡,才使得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民族,沒有亡國滅種,成為日本人口中的“東亞病夫”。

  很多人都知道魯迅先生的文風老辣成熟、卻不曾細想,他又有怎樣的風骨呢?中國近百年來的大清統治,給中國文人養出了一身的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風氣;可魯迅,能夠直視這種舊疾,以全新的文風抒寫出一篇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這又需要怎樣的勇氣呢?

  記得他《紀念劉和珍君》的文章里面有這樣一段話: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他的錚錚鐵骨,他的大愛無聲,他的民族精神,可見一斑。若不是其有著一顆愛國忠心,有著高風亮節的骨氣,又怎會不媚世俗,又怎會開口講真話,又怎會招來“橫眉冷對千夫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倘若沒有氣節,沒有骨氣,那又是何其悲哀呢?

  幸而,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個魯迅。一個敢說感寫的革命斗士,一個用筆戰斗的文人,一個有風骨的中國文人!

  【風骨之我見】

  縱觀古今,有風骨之人大有人在。有骨氣之文萬世永存,那么究竟何為骨氣?

  據我所言,所謂骨氣,是指人的骨子里散發出來的一種氣質,一種自然而然、由內及外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一種類似“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

  昔日,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么,我們作為文人,作為天天筆耕春秋的我們,究竟什么是“風骨”呢?武將報國,當戰死沙場;文臣報國,又該怎樣?

  放眼當下,自從XX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之后,中國低迷多年的文學如雨后春筍般遍地發芽;各個文學網站更是欣欣向榮、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但是,與此同時,也必然出現了一些良莠不齊。

  一、文人之間相互吹捧。

  雖然,古往今來,中國都存在著文人之間的相互吹捧;但,這種風氣是否應該延續,值得我們去思考。曹丕《典故?論文》里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殊不知,在當代這種一味的相互鼓吹、相互逢迎,本就是一種“相輕”的表現。古往今來,錦上添花者頗多,雪中送炭者甚少;互贈金玉良言者甚多,可說出真知灼見者很少。之所以很多人都喜歡聽美言,因為真話大多很刺耳。而之所以很多人不敢講真話、不愿講真話,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怕得罪人。

  之所以怕得罪人,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負面效應”。所以,縱觀古今,也就只出現了一個魯迅,魯迅之后,再無他人。而之所以很多人怕得罪人的另一個主要原因便是,許多當權者喜歡歌功頌德,喜歡錦上添花,而聽不進去不同意見。所以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者立刻就出現了。伴隨著一些自我陶醉、自我滿足的心理現象,便隨之而然地出現了各種溜須拍馬、丑態百度的窘相。

  為文者,首先應該端正好心態。心態好了,自然能夠寫出好文章。諸葛亮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不光可以運用到生活態度之上,也可以運用到為文的態度之上。許多人提倡為文要嚴謹,殊不知態度不端正,不論怎樣嚴謹,寫出來的也都是條條框框的“論文”,即使引經據典,即使東成西就,卻沒有靈魂。

  一直堅信,文章是有靈魂的!何謂靈魂,就是一篇文章從頭至終,所散發出來的氣凝聚而成。有的人心懷叵測,寫出來的文章也是“殘羹剩飯”;而有些人心靈美麗,所以才能寫出詩情畫意的文章;還有些人心胸狹窄、妒賢嫉能,所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其實什么都不是。自古以來,都有句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各有所長,各有千秋而已。山外青山樓外樓,一山更比一山高。一些人聽不見意見,見不得別人好,靈魂深處早就已經骯臟不堪,又怎么能指望其寫出好文章呢?

  二、文學缺少風骨,寫出來的盡是些“諂言媚語”。

  放眼文壇,還有多少人在寫一些“心之物語”,還有多人能夠筆隨心動、意隨筆動?他們每天趴在電腦前碼字,碼出來的盡是些淫詞艷曲、浮華篇章;觀其內涵,空洞無物。每天逮著個外婆的裹腳布,寫個沒完沒了,卻沒有半點可用之句。即使這些“諂言媚語”能夠得到某些當局者的“高度肯定”和“極力贊揚”,殊不知對于文學,真正的試金石是時間,時間能夠檢驗出一切文章的經典性。

  千古風流人物,大浪淘沙者,何其之多。真正能夠流傳下來的,才是文學的瑰寶,才是文學的經典。只有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才能耐得住現實的批判。記得賈平凹老師曾說過,任何一篇文章,當你得到的肯定比否定多那么一點點的時候,你就成功了。可就是有些那么一些人,聽不進半點歧義。殊不知世界上絕對完美的事物根本是不存在的,哪里還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文章?金無足赤,文無完文。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很多文學愛好者功利心過重,缺少文人應有的風骨、應有的品質。有些為了名噪一時,有些為了揚名某個網站,有些為了得到所謂的認可,不惜犧牲文人的良心,寫出來一些媚俗的文章。即使得到了一時好評,卻不定能夠得到一世;即使得到了某些人的肯定,卻令很多人對其不齒。

  作為一個文人,可以沒有富裕的生活,可以沒有光鮮的衣著,可以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但是你必須要有一副錚錚鐵骨。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請你不要以文人自居。或者,你可以給自己一個響亮的名字——“御用文人”。看看,多么響亮的名字呢?既可以得到某些當局者的賞識,又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名利,名利雙收,豈不美哉?

  三、缺少自我批評,卻習慣去他人文章下面挑刺。

  魯迅在中國人的劣根性里面說到,喜歡挑刺是中國人固有的毛病。可問題是,這些人不是挑自己的刺,而是喜歡挑別人的刺。遇到自己不喜歡的文章,不論人家的觀點是否正確,不論人家的成績是否突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去挑刺吧。先給別人當頭棒喝,何須去管自己的對錯?所以就會出現了一些現象,一些人的文章要么得到一致認可;而另一些的文章是全盤否定。之后就是出現一群贊美聲和一片批評聲,各種禮樂大奏交響曲。

  對于這一點,在很多文人的身上都存在著。也許,這就是俗話所說的“自己后頸窩的毛,自己看不著”;可對于挑刺,我們也需要辯證地接受。比如有些挑刺是客觀公正的,而有些挑刺則是惡意詆毀。對此我們也應該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虛心地學習進步,以免過于自負,自以為百毒不侵。與其有時間對別人的文章指指點點,還不如多在自己的文章上下點功夫。寫出些經得起推敲、經得住考驗的文章。

  那么,縱觀上述所存在的問題,到底應該怎樣堅持自己的“風骨”呢。

  第一,作為一個為文之人,簡稱文人。首先要做的便是保持一顆純潔的心,寫文不要與功利掛鉤。為何要保持一個純潔的心呢,因為相由心生,文由心生。心態好了,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揮灑自如,自然水到渠成,伸展有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文章的字數,比如為了達到某些所謂的“要求”,故意在寫作的過程之中,添油加醋,短話長說,故意咬文嚼字。以期達到某種字數要求,從而使文章失色。令人讀起來,味同嚼蠟。

  第二,堅持自我,不媚不俗。說到這一點,不難,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很難。當然,筆者這里的“不媚不俗”、不寫“諂言媚語”,并不是說朋友有喜事,都不可以去慶賀;而是指某些從頭至尾溜須拍馬之文,某些一味的阿諛奉承之流,就實在令人不齒了。所以,要想做到真的不媚不俗,就應該堅持自己的良心,用心寫作。高爾基曾說,“文學是人學”。那么,我想說,文學是一場心靈的旅行。

  第三,人活一口氣,樹活一張皮。作為一個文人,更應該有骨氣。沒有骨氣的文人,寫出來的文章,無論如何錦繡,不論如何華美,不論如何博取眾家芳心。在筆者眼里,那終將是不值一文。“媚顏奴骨”的文章,即使得到了當局者的一致好評,卻也不一定能夠贏得真正喜愛文字人的認可。人可以沒有傲氣,但是不能沒骨氣。

  “傲氣”與“骨氣”,雖然是一字之差,可意思卻相隔萬里。就像筆者常常說的那樣,作為一個文人,可以沒有“傲氣,但是不能沒有“傲骨”。畫皮畫虎難畫骨,一個人的傲骨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替換的。這也是筆者欣賞一些作家的原因,也是對一些現當代作家的評審標準之一。

  【寫為后記】

  不論歷史如何變遷,不論時代如何更替,不論滄海怎成桑田。在筆者的心里,作為一個文人,一個敢于“浪遏飛舟、激昂文字”的人,都要有一身“傲骨”。不論現實如何蹉跎,都應該堅守自己心靈深處的文學凈土。

  千古江山,文章錦繡。然真正令筆者喜歡的文人,屈指可數。不是我們對現實太苛刻,也不是我們的文人不夠有才華,更不是我們的文人不懂的匠心獨運;而是,許多現當代的文人,早就從骨子里流失了那一份“錚錚鐵骨”,那一身無所畏懼的“正氣”。

  江山錦繡,文人風骨。

  有多很多常常提起,卻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堅持。昔日曾聞,業精于勤而專于恒;那么,我們鐵血男兒,我們文學愛好者,我們這些文人墨客,是否也應該堅守自己的“夢想”,堅持一身“風骨”呢?

  不論何時、不論何地,我想真正能夠寫出經典傳世之作的文人墨客,都是些有風骨之人吧!就像筆者一直喜歡的路遙,就像筆者一直喜歡的沈從文。

  我想,關于“文人風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對事物的認知角度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想法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歷史的變遷中,成王敗寇;但是在文學的領地上,一直都是有風骨之人,各領風騷數百年。

  江山千古,文人風骨。

  六年級:琉璃櫻花草

江山錦繡,文人風骨 相關內容:
  • 清秋,嫵媚的風骨

    弱水含純,留一點思念慰藉靈魂。站在清秋的田野,我感悟的是脫盡絢麗的風骨。自然的靈魂,自然的品質,自然的心靈,用一種玄妙的思維構建心聲。...

  • 燕趙風骨(唱興河北·共迎冬奧)

    燕趙自古英雄多,人杰地靈憶蹉跎,正定趙云真英勇,三進三出救阿斗,蜀漢開國封五虎,功成名就垂青史。戰國廉頗重情義,相如機智又勇敢,負荊請罪感天地,將軍丞相情相和。...

  • 散文風骨今何在

    散文,就是隨意而為的文字。寫人寫景抒情敘事,短小而靈活。散文,可以寫得很細膩,很唯美;也可以很豪放,很沉郁。寫散文的人很多,因為短小靈活。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時的心境,一點點感悟,皆可成文字。...

  • 竹之風骨

    竹與松、梅生于寒冬時節,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和傳統文化賦予的內涵而被譽為“歲寒三友”。然而,自古至今,竹以君子之風骨與梅、蘭、菊并列花中四君子,其特有的品格和氣節被世人贊譽且效仿。...

  • 文人的風骨

    文人的風骨是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的節操。面對生死決擇時,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很輕松地為自己找一個續命的方法和理由。但是他沒有,他準備用自己的隕落喚醒四萬萬國人沉睡的靈魂。...

  • 擎風骨攜愛意從此飛翔

    在燈紅酒綠的浮躁中,在恍若隔世的巷子里,請微風暈開淡淡的優雅,看清麗張開芊芊美玉指,聽谷雨合著季節的腳步彈一曲飄逸靜心的天籟,哎呀,在這荒漠絕地,怎會有淙淙泉流!在這喧囂網絡,怎會有如此斂內的清雅!...

  • 春秋家園——春秋風骨

    回眸唐朝,滿眼的流光溢彩,似一朵雍容華貴的牡丹;回望宋朝,滿眼的歌舞升平,滿園的胭脂水粉,似一朵誘人人的玫瑰;近睹清朝,滿目的瘡痍,滿地的殘敗,似一朵經霜而調的菊花;唯獨有那春秋,滿耳的鐵鼓錚錚,滿目的金戈鐵馬,帶著悲壯...

  • 中國文人的風骨

    翻開記錄著帝王將相家譜的24史,縱使滿本都寫著吃人二字,但細細品味,仍掩藏不住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中國有骨氣的文人的背影,之所以說是背影,是因為他們已經離我們這個浮躁的功利的社會漸行漸遠,正如某位作家所言他們在彼岸,我們...

  • 初中詩歌散文:人間

    天,藍藍的天,水,碧綠的水。可人間并不光是指這些,人間有愛有恨有喜有怒。人間是美好的,人間是快樂的。讓我們珍惜美好今天,展望更美好的明天吧!...

  • 初中詩歌散文:人魚舞

    漸漸地,由深藍到淺藍,我幾乎聞到了天空的味道。一束強光射入我水藍色的瞳孔――那就是太陽嗎?十六年了,這是我第一次浮出海面。期待已久的水上世界,如夢境一般。由于遇到了你,一切都變得不同。...

  • 文人的魔力作文800字

    如果你想了解魏晉,那就去聆聽阮籍的飲泣,它流淌著魏晉風骨的呢喃;如果你想了解盛唐,那就去聆聽李白的高歌,它宣告了盛唐氣象的博大;如果你想了解大清,那就去聆聽曹霑的絮語,它傾訴了沒落王朝的無奈。...

  • 文人與詩共存作文800字

    文化這條長河帶著我遨游歷史,追溯過去,去看看文人是怎樣的一番情趣。橋的那頭遠遠地走來了一身白衣居士,只見他高呼: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恨啊!恨啊!...

  • 高一800字散文:人已逝,愛永在

    最長的距離是未來和過去,最痛的距離是陰間與陽世,而最近的距離是--愛與愛。——寫給天國的太姥爺兩年多了,——太姥爺已經離開我兩年多了。今天,我又見到了久違的太姥爺。...

  • “羸弱”的文人

    文人太悲慘。這樣的感慨,是在回顧中國古代的一段段歷史后生發的。上溯至公元前22019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四百六十余名儒生被坑殺。在元朝,科舉制一度取消,文人的地位僅僅在乞丐之上……專習文章數十年,卻因為時代黑暗等種種因素郁郁不...

  • 悲憫文人杜少陵

    那首飄香千古的詩根系深扎在破茅屋的苦海透過夜雨編織的鄉愁你看過歷史的盡頭颼颼砸過布衾破絮的雨柱如一陣亂箭洞穿著那顆羸弱而顛沛的心每一根茅草都是一道身符殘酷的秋風蠶食著寒的財產世態炎涼一千個幻夢尚未長豐羽翼就被塵封浣花溪水...

  • 小學六年級散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重庆市| 宜兰市| 桑植县| 利津县| 印江| 沾化县| 黎城县| 朝阳区| 桐柏县| 大化| 余干县| 石屏县| 铜山县| 建水县| 库尔勒市| 咸丰县| 太原市| 秭归县| 林周县| 清水河县| 台前县| 墨竹工卡县| 沙坪坝区| 广平县| 漳平市| 壤塘县| 潞西市| 微博| 靖宇县| 丰城市| 花垣县| 泰宁县| 武乡县| 元谋县| 辰溪县| 岳西县| 大石桥市| 闽清县| 耿马| 固阳县|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