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里的戲臺
在我從小長大的小城里,流行著呂劇這一地方劇種。人們喜歡隨時隨地地哼唱幾句;扛著鋤頭下地,行走在田間小路上,或是閑暇時候,斜倚在躺椅上,聽著收音機播放的呂劇,嘴里咿咿呀呀地跟著,手指還隨旋律轉幾下,頗具意味。
姥姥家所在村子的村民對呂劇甚是熱愛,每個星期六一定會在老屋的戲臺上唱上幾出,而每次唱戲時,不大的老屋里總是擠滿了聽戲的人。小時候,每次唱戲,我都會夾上凳子,懇求姥爺帶我一起去聽。姥爺欣然答應。到了老屋,我搬著凳子坐在前排,瞪大了眼睛仔細瞧著臺上唱戲的人,看著他們的舉手投足,表情神態(tài),聽著他們不夠專業(yè)卻足以讓人過癮的唱腔,早不知道美成什么樣了。“姥姥門前看大戲”,大約就是這樣吧。
受家鄉(xiāng)人的熏陶,兒時的我也能學唱幾句。雖然沒有把呂劇看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是我仍喜歡沉浸在這一句句悠揚的唱腔里,不愿出來。家鄉(xiāng)的戲臺也為我提供了表演的機會。二姥爺生前是戲臺上的二胡手,所以有時會通融管事的人讓我上去唱一個。時間久了,大家倒也挺希望我上的,不是因為我唱的就是好,而是因為我是所有表演者中最小的一個。每當我上臺時,臺下的觀眾就饒有趣味的看著我。現在的我很難相信自己曾有過那樣不怯場的時候。那時的我只顧放開聲音跟著伴奏唱,擺弄著從戲臺上學來的一招一式。一曲過后,臺下叫好連連,我呢,就歡喜的鞠個躬,蹦下臺去。
等到我大了一點,跟隨父母到了新的環(huán)境,也很少回老家了,各色流行歌曲漸漸占據了我的視線,我也不再熱衷于呂劇了。看到姥姥聽呂劇也不屑一顧,自己換臺聽歌去了。那時的我,并不懂戀舊是一種多么美好的遐想。
每個忙碌的星期六,不管有多忙,姥爺都會擠出一晚上的時間聽戲。這天,星期六,我們回家看望姥姥姥爺,我記得是照例唱戲的日子,可是姥爺以為現在的我和幾年前一樣,早就不喜歡呂劇了。我想我不愿錯過這個和姥爺在一起的機會。于是穿好外套,夾上凳子,隨姥爺一起出了門。姥爺一愣說:“你不是不去嗎?”“我又想去了,不行嗎?”我說。“好,去吧。”
老屋還像十年前一樣,擠滿了看戲的人,東家長西家短,不經意間,鄰里感情又加深了。我搬著凳子坐在前排。臺上的是一位在家鄉(xiāng)小有名氣的唱手。音響使她的聲音讓我聽起來震耳欲聾,但我卻仔細聽著,生怕失去什么。
初三:杜函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