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洛神賦》有感
“君王不得為天下,半為當時賦洛神。”
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寫的關于曹植的詩。他是說曹子建終生不得志,不能為國一展雄才,多半是因他當年寫了《洛神賦》表達了他對嫂子,甄妃,甄皇后的極為熱烈的柏拉圖式的愛情。
東晉山水派大詩人謝靈運曾說:“天下詩才有一石,曹子建一人占八斗,我謝某人占一斗半,剩那半斗留給別人吧!”我看這基本上是胡說八道。除了自吹之外,也過分的吹捧了曹植。乃父曹操,乃兄曹丕都是詩歌大家,曹操在詩歌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并不比曹植差什么。更不要說還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了。不知什么原因曹丕明知其弟戀嫂,偏把甄妃用過的玉鏤金帶枕賜給了曹植。此時甄后早已殘死。“你去想吧,你不是情種嗎?想到死,怕是也想不出什么明堂!”這好像是一種精神折磨。吃飯時曹丕讓甄氏所生的明帝曹睿陪同皇叔,曹植一見明帝,不但睹物思人,而且見侄子思嫂子,為什么曹植又叫“陳思王”呢?妙在那個“思”字。于是他寫成《感甄賦》,明帝覺得太不雅觀,才改成《洛神賦》,很快地出現了大批抄本,一時洛陽紙貴。
問題在于這篇名作,很難讀懂,千百年來后人沒能完全徹底讀懂。讀《洛神賦》就像走進漫無邊際的迷霧之中。是謳歌洛神,還是懷戀嫂嫂?是耶?非也?文辭流光溢彩,曹子建把洛神描繪成天地之間就這一女人合乎黃金分割原理。洛神也對他秋波頻頻,難割難舍,最終還是飄然而去。留給這位風流王爺的只是無限的哀傷,日坐愁城。
本來乃父魏王曹操,見他才思敏捷,抱負不凡,有意立他為世子,但他卻放浪形骸,驕恣不法,擅開司馬門,這使乃父大為失望。
看不到曹植有什么政治才能,有什么軍事斗爭高招,因為命運對他似乎有點不公平,使他這個天皇貴胄不能立足于廟堂,才使他的詩才發揮到了極致。此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的最主要的貢獻是《五言詩》。
梅蘭芳博士也曾演出過《洛神》,當年曾迷倒無數觀眾。《洛神》這出京劇留給我的印象是如詩如畫,如夢如霧,如仙如幻,人美,景美,情更美!好在這出京劇還有音配像可看,彌補了一份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