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見肘的歷史典故及成語意思
捉襟見肘成語的意思是指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于應付。該成語典故出處:《莊子·讓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一起來看看捉襟見肘這個成語背后的典故是怎么樣的吧!
孔子有一個十分出色的弟子 叫曾參(即曾子)。他住在衛國時 生活很艱苦,穿著用亂麻絮做的袍子,看上去 破破爛爛的。他吃得十分不好,臉上浮腫,帶 著病態,手、腳都長了繭子。他十年都沒做新 衣服,帽子也破舊得很,帽繩一碰就斷。他如 果拉一下衣襟,臂肘就會露出來;一穿鞋,鞋后跟就會裂開。他常常接連三天 不生火做飯,實在是因為沒有錢買柴、買米。他的日子不比叫花子好,甚至還 不如叫花子。雖然如此,但曾參并不發愁,相反倒很樂觀,常拖著破鞋散步, 邊走邊高聲吟唱《商頌》。他的聲音十分大氣,洪亮得如同從金石做的樂器中 發出的一樣。曾參就是這樣過著那常人不可忍受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做 官,就算是天子請也不做;不攀高枝,諸侯想結識他都被拒絕。他不愛名利、 富貴,不修邊幅,是一個超凡脫俗的高人。莊子說,注意培養心志的人會忘掉 形體,注意養身的人會忘記利祿,而致力于大道的人則會忘掉心機。